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文化漫谈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文化漫谈


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 子罕》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修饰
交错的纹理 典籍、文字、制度
“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
——《十三经注疏 · 周易正义· 文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交错的纹理
修养
修饰
典籍、文字、制度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十三经注疏 · 尚书正义· 尧典》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
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
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
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
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
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
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层 (显)
制度文化层 (明)
行为文化层 (潜) 社会心理 心态文化层 (隐)
意识形态
五、关于文化的几个关系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 3、批判继承与综合创 新 4、内隐文化与外显文 化
a、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
b、传统文化的两面性(流动、恒长)
a、价值判断 b、思维方式 c、审美取向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生育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周易·系辞下》
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 则为化。
——《古今韵会举要》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生育
改易、转变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国语·晋语》:“化,言转化无常也。” 陶潜《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生育
教化
改易、转变
《说文解字·卷八》:“化,教行也。呼跨切。”
《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论衡·佚文》:“无益于国,无补于化。” 《增修互助礼部韵略》“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教。躬 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 背景
一、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地理环境
大陆国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论语·公冶长》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二、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背景
农耕自然经济
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
也。”
——《吕氏春秋·上农》
三、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环境
家族制度(宗法制度)
以宗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 的一种等级制度。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 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 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英] 泰勒(Edward Tylor)《原始文化》
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 立统一物。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断想》
四、文化的结构
中国文化通论
第一讲 文化漫谈
一、 为什么要开设中国文化课
人生坐标定位的需要 提升人生境界的需要 提升对外交往能力的需要
二、 中国文化课怎么学
以类相求,条分缕析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
三、“文化”义解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
——《说文解字·卷九·文部》
“物相杂,故曰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修养
修饰
交错的纹理 典籍、文字、制度
善、美
“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 文。”
——《礼记 · 乐记》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修养
修饰
交错的纹理 典籍、文字、制度
善、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史记 · 谥法》
教化
生育 改易、转变
化:事物性质或形态的改变。
文化: 文治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
文化: 文治教化。
自然的人化, 人类改造世界的 的一切成果。
——《周易·系辞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交错的纹理
“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得数而有常”——《礼记·乐记·乐象篇》
“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
——《释名》

“文,章也。”
——《玉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交错的纹理
典籍、文字、制度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 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
字。”
——《说文解字 · 序》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