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PPT课件

陶渊明PPT课件

陶渊明写《 挽歌》
——陈翔鹤
一、作者生平与创作
陈翔鹤,四川重庆人。1920年考入上 海复旦大学,同年专入北京大学。1922— —1925年间参与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 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不安定的灵 魂》、《在阪道上》、《鹰爪李三及其他》 等。建国后,历任川西文化厅副厅长、川 西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1954 年到京任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 作协理事、《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 主编。后期主要致力于文学研究,创作较 少。本打算将庄子、屈原等十二为古代文 化名人写成小说,但仅完成《陶渊明写挽 歌》和《广陵散》两篇,小说发表后,影 响深广。
主题意蕴:
表现和肯定陶渊明对生死问 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 认识态度,刻画和赞赏他“不戚 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 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
四、陶渊明的性格特征分析
A、崇尚自然,通脱达观。陶渊明原本对 戒律很严、不爱钱财的慧远和尚看得很重, 因为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且 博通六经,懂得老庄;不许拿富贵骄人的 谢灵运入白莲社; 竟敢同杀人不眨眼的贼
第三首: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 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抒 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 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 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 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的豁达是空前的。
3、描写了傍晚陶渊明与家人喝酒时,谈论朋友颜延之 及与慧远和尚虽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还讲了一个 和尚论道的笑话。
4、三更醒来的陶渊明,为他的《挽歌》三首定稿后, 又在继续推敲《自祭文》。
艺术特色
1、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再现历史 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活动。
2、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能突现性格 特征。
二、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一说 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 生。浔阳柴桑(今九江)人。
其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29岁以前,家居读书期。既有“性本爱丘山”的意 趣,也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
2、29-41岁,时官时隐期。为江州祭酒,因“不堪吏 职”辞官而归 。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
陶渊明的影响
1、思想品格:陶渊明蔑视宝贵、不与统 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 榜样。
2、诗歌创作:他是田园诗派开山之祖。
陶渊明纪念馆(江西九江)
三、《陶渊明写<挽歌>》赏析 (一)陶渊明的《挽歌》三首 (二)故事情节 (三)艺术特色
(一)陶渊明的《挽歌》三首
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 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第二首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 紧接上篇,活着的时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 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摆满。想喝不能喝,想吃不 能吃。亲人扶着棺柩哭,我口无音,眼无光。一旦出 门去,葬在荒郊野外,长眠地下,暗无天日,与这个 世界永别了。
头卢循“想和他谈禅论 道,不料到了东林寺,看见大办法事的慧 远和尚装腔作势的样子,以及毫不理会大 家的“我慢”态度,感到非常不快。
B、与权利中心——不管是精神的还是政治的,保持一种 疏离关系,以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不受时代污染。
在庐山,当所谓的儒学之友,知名之士劝他入白莲社, 而且慧远法师许诺他可以喝酒时,他一边托言婉拒,一 边起了回家之心。他对江州刺史王弘、刺史檀道济来同 他攀亲论友感到不解,尤其讨厌檀道济所说的:“天下 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因为他不屑那些借归隐为名, 一心取得高官厚禄的贤者。当他听说檀道济要送他粳米 和猪羊的话时,两颊都发起烧来。他觉得颜延之是个好 人,讲义气,重朋友,但是名利心重,官瘾大,所以批 评他俗务萦心,患得患失,整日迎来送往,没有诗情画 意,根本就写不出好诗。
写作背景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一个短暂 的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一部分知 识分子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心曲, 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与反思。
陈翔鹤塑造的是对滔滔浊世不愿合 作而又无可奈何的知识分子,表达历史 感受与个人感受的融合,彰显了一种真 实的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为解读其精 神立场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依据。
佐,不久辞归。 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
3、41-63岁,辞官归隐期。其济世之志无法实现, 退而躬耕。故而其诗歌既有归田之了,也时有壮志难 酬之叹。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儒家思想: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 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 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道家思想: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 实、否定现实的一面,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 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也对他产生了消 极的影响。 任真: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 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
(二)故事情节
1、东林寺访友 2、田间漫步 3、席间闲谈 4、榻上凝思:写《挽歌》
1、在床上折腾一夜的陶渊明清晨起来后,回想起昨天 因在庐山东林寺看了做法事内心感到特别不快而提前回 家的情景;
2、秋天瑟缩的寒气,使躺在过道间胡床上的陶渊明想 起阮籍的《咏怀诗》,他告诉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会 去庐山了,听说亲家把他的诗稿拿去重抄,留作传家之 宝,心中有些快慰;但对刺史王弘、檀道济等大官前来 攀亲论友又感到由衷厌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