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2.掌握“比兴”手法。
㈡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㈢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氓》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的同情。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3.体悟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创作的兴趣。
活动1【导入】《氓》一、温故知新1.集体朗诵全文,思考:⑴男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明确:男:急躁无信义自私自利女:善良热情任劳任怨不畏贫苦坚强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叶和斑鸠?这是什么手法?明确: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浓厚,或女子容颜润泽。
以桑树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单薄或女子容颜衰老。
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自陷情网,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比兴: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辞”比:比喻拟人兴:借物抒情活动2【活动】《氓》二、拓展延伸1、听音乐,电影《刘三姐》藤缠树。
思考,作者为何写藤、树等意象?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明确:⑴所咏之物与欲咏之物必须具有相关性。
⑵所咏之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情境。
2、练一练合作探究:找出下列诗歌或歌词中哪些句子用到了比兴手法,作者为何从这些意象说起?并说说比兴手法的好处。
关雎(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
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
陕北民歌蓝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①,蓝格英英的彩②,生下一个蓝花花③,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蓝花花好。
青线线蓝线线:绣花线②蓝格英英彩:蓝得发亮耀眼。
③蓝花花:心爱的女孩子附: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黄色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
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
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①牖:窗户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②荡子:浪游不归的男子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将①进酒(节选)李白①将(qiāng):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诗文解释】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
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3.教师总结:比兴的作用。
结构作用: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2、暗示内容3、起过渡作用内容内容:1、唤起读者丰富联想。
2、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活动3【练习】《氓》三、创作时间1.运用比兴手法,写一首小诗。
活动4【作业】《氓》四、家庭作业1.研究性学习题目:《方文山歌词比兴手法之研究》。
[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教师备课系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
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匪:fēi汤:shāng愆:qiān徂:cú将:qiāng裳:cháng载:zài靡:mǐ于:xū隰:xí说:tuō角:jiǎo五、具体分析《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
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
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
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
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
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
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
更加痛苦。
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
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
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
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
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
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六、主题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说”通“脱”,摆脱,脱身。
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
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
“无”通“毋”,不要。
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今义:流氓,音máng。
涕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今义:鼻涕宴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今义:宴会三岁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今义:三岁的年龄三、写作特点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