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氓》优秀教案

《氓》优秀教案

情境创设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以此物比彼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教学过程一、初读——正其音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师作配音范读。

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

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

(初相逢)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

(爱恋,相思)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

(幸福,甜蜜)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

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全文结构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

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

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

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

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

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

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

(色衰爱弛)五段:劳苦。

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

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

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一部分12第三、四、五章)12、手法:比兴和抒情。

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

——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三部分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

抒情。

五、合作探究:(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答:不。

①青梅竹马。

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齐读最后一节。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

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

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

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

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清醒果断的决绝。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

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不是。

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

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

有点仓促。

在家里太勤劳(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

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

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

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

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

(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六、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1、四言诗。

2、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

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这时负心男子的典型。

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第一,战国时人吴起。

吴起为卫国人,妻子为齐国人。

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想拜他为将,但又担心其妻为敌国之女,恐吴起立场不坚定,因此一直犹豫不决。

为表心迹,获得自己想要的位置,吴起竟然伤心病狂地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

吴起身为一代名将,深通韬略,战功显赫。

名气够大,行径又极其恶劣,故排第一。

第二,三国时人刘安。

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

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

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

事出《三国演义》。

这小子最不是东西,为了追星,竟干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本该列入第一,但考虑到他本人身贱名微,所以屈居第二。

第三,战国时人平原君赵胜。

赵胜为赵国公子,为增加自己的势力,平时养了一大群门客。

某天,他的小老婆在楼上看到一个驼背瘸腿的人从楼下路过,样子很滑稽,就笑了起来。

谁知这个跛子,却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径直找到赵胜要求斩掉美人以谢罪。

当时遭到拒绝,后来门下食客越来越少,经打听方知,与门客们认为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重色轻士有关。

于是平原君下令斩了这个小老婆的头,门客又重新多了起来。

这个故事原来是被当作轻色重义的美谈讲的,影响极坏,为正视听,将其列为第三。

第四,唐明皇李隆基。

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几乎被当作自古以来帝王真爱的典范。

可是,一旦大祸来临之际,他却为了平息兵变,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爱妃交给叛军去处置,演出了一场“三军不发可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

后来的许多文人想以事出无奈为他开脱,杜撰出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缠绕于杨贵妃颈上的一丈白绫无情地宣示了李隆基极端自私的负心汉面目。

因杨李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甚巨,同时杨贵妃之死毕竟不是李出于主动,两相考较,位居第四。

第五,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

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

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

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

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