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张云雁(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了探析。

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为就地移民模式和异地开发模式,其中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和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3种类型。

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对移民区生态移民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宁夏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2-20152-03Analysis of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ANG Yun-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Abstract By taking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ic group re-gions.The basic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lief in Ningxia are in-situ migration and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The new areadevelopment pattern includes three types ,namely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attern around urban radiation districts ,urban labor migration pat-tern ,and large-scal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Final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cologic migration in Ningxia is summarized.First ,scientif-ic industrial planning sha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proper selection of ecologic migration location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s.Second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 migr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Key words Ethic minority areas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Ningxia基金项目2010宁夏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NXBFX02)。

作者简介张云雁(1972-),女,宁夏盐池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法经济学研究,E-mail :yunyanzh@163.com 。

收稿日期2011-08-19宁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多。

宁夏地区的回族在宗教习惯方面严格恪守伊斯兰教规,饮食方面有特殊的禁忌,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开展,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群众,被集中或插花安置搬迁到水土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教派习俗,对这些回族群众生活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被迫迁移在经济和文化上等同于一次剧烈的地震。

“它使迁移者的收入、资产、权利和地位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损失,它还摧毁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损害了社会和个人的自信心,肢解了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

这些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伤痛和损失,从不同的层面对被迁移者产生了长久性和综合性的影响”[1]。

人口迁移对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要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就要以人为本,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满足生态恢复、脱贫致富和民族融合等多重目标。

生态移民不是简单地搬迁活动,而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思想观念、民族融合的活动。

不仅解决他们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资料缺乏等生存问题,还要解决思想观念落后、技能缺乏、民族融合等问题。

它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创造条件、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

1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1983年宁夏就制定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政策,号召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苦群众到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创建新家园。

经过10多年摸索,已探索出多种开发方式。

扶贫开发模式在空间范围上可以分为就地移民类型和异地移民类型。

就地移民是指在本乡、本土范围内就地安置移民;异地移民则是移民离开原属地,被安置到原属地以外其他地方定居。

2种开发模式各有利弊,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要确保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能够明显改善;迁入地的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相适应,能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习惯,清真寺的选址和搬迁要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意见。

1.1就地移民模式宁夏就地移民是在山区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将旱耕地改水浇地,在本县范围内进行生态移民。

同心县河西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河西镇行政村除原有的石坝、桃山、农场村3个村庄外,另外9个村都是20世纪80年代扬黄灌区建立后从同心县喊叫水、窑山、羊路、王团等乡镇山区搬迁而来,吊庄移民约1.5万人。

河西镇现有12村4081户,共20247人,其中回族19842人,占总人口的98%,形成了新的回族聚居区。

曾经的亘古荒原,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浇灌和勤劳的移民,如今已变成了同心县最重要的粮食、油料、肉牛生产基地。

就地移民模式“因为空间位移较小、成本低、行政隶属关系仅限于县内各乡镇之间的变动,迁入地与原迁出地之间基本上属于同一社会亚文化类型,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文化心理的调试”[1]。

这种移民方式特别适合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搬迁。

迁入地和迁出地相距不远,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接近,少数民族移民心理上不会有太大冲击,容易迅速接受搬迁。

而且,因为是近距离搬迁,所以搬迁费用低。

移民群众就近搬迁到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

但这种移民模式前提是在县域范围内有富余的适合搬迁的土地,而现在这样的地方幷不多,所以更多地采取异地搬迁开发模式。

1.2异地开发模式宁夏大多数移民都属于异地搬迁,实行较远距离的人口迁移,这种类型的开发模式是目前异地扶贫开发中最主要的方式。

具体模式有县外集中连片吊庄、县外插户吊庄、大型移民扶贫开发区等。

宁夏从1983年就有组织将西海固地区贫困居民采取整村搬迁、集中或插花安置等方式搬迁到扬水灌区或农垦国营农场、大城市周边地区,2001 2006年,宁夏生态移民主要是依托大中型水利工程异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卢瑶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32):20152-20154地安置移民。

经过10多年的移民开发建设,迁移到不同地区从事不同产业的移民显现出不同效果。

1.2.1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在异地搬迁的诸多模式中,在靠近大城市的生态移民走小城镇、无土安置发展模式。

有土安置模式是建立在有适合生产的富裕土地、水资源基础上的,但因为城市周边地区人多地少,适合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

移民虽然不是完全实行无土安置,但是每个移民一般只能分到0.13hm2左右的土地。

随着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接近尾声,红寺堡灌区、盐环定扬黄灌区已没有多少安置容量。

一些移民被安排在银川、大武口等城市郊区周围,移民利用城市辐射功能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走特色养殖,发展服务业,走小城镇化发展之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发展。

例如银川金凤区近郊的良田镇重点发展设施园艺和肉牛产业;西夏区兴泾镇重点发展肉牛产业和设施园艺;西夏区镇北堡镇重点发展葡萄和有机枸杞。

坐落在银川城郊的宁夏华西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宁夏华西村坐落在贺兰山麓,距离银川37km。

1995年底,由江苏华西村出资,从西海固4县搬迁的860户、4000多名贫困农民在贺兰山下的镇北堡组建了“宁夏华西村”。

面对着这些祖辈生活在边远地区,靠天吃饭的农民,江苏华西村派管理人员指导宁夏华西村人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种植枸杞、葡萄、创办企业、从事运输、基建服务业等二、三产业。

经过10多年建设,这些移民在这里扎根并发家致富。

宁夏华西村先后被国务院命名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列为“科技示范基地”。

宁夏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敏锐地抓住银川近郊的区位优势,围绕银川城市发展,为城市发展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银川市蔬菜、花卉、肉食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观光、高科技农业开发示范园区;另一方面能借助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优势,逐渐提高移民的素质、培育的优势产业,不仅解决了人多地少矛盾也解决了移民发家致富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宁夏华西村已成为银川市郊经济发展较好的卫星小城镇。

这种小城镇生态移民模式,符合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缩小了城乡差异,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贫困的山区移民逐渐变为城镇居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1.2.2城市劳务移民模式。

利用贫困地区的富裕劳动力,为银川、石嘴山等地及外省市输出大量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实现劳务移民脱贫的发展模式。

例如宁夏石嘴山市在西部生态移民中走劳务移民的安置模式,鼓励、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群众劳务输出和自主创业,为辖区内石嘴山经济开发区、隆湖经济开发区工矿企业、服务业提供人才。

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大武口市对本市的经济开发区、培训学校与企业进行调查统计,了解辖区企业用工、岗位需求情况;鼓励培训学校为本地或外地用人单位提供定单式、定向式培训劳务人员;鼓励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机构牵线搭桥为外省、区提供劳动力;鼓励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基地,同时为资金困难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在石嘴山惠农地区为吸引劳务移民,实行“3+1”政策,为每户移民提供54m2的生活房,0.067m2流转地,每家至少一个务工岗位。

惠农区从200多家企业中选定13家规模以上国有及民营企业安置劳务移民,在这些在工厂等地打工的人员每月能领到1700 2400元的工资,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劳务脱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