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

2003年总人口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

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

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

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

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

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⒈历史背景不同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地安置贫困人口。

同时,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改善迁入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安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迁出区域不同以往的移民迁出区域遍布山区各县、各乡、各村。

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⒊搬迁方式不同“吊庄”移民是政府“拔萝卜”、“群众自愿”的搬迁方式。

生态移民大部分实行整村搬迁(自然村),目的是彻底解决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根本问题。

⒋管理体制不同“吊庄”移民实行的是“两头有家,来去自由”政策,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仍由迁出县管理。

生态移民实行“属地管理”,移民搬迁后,注销原驻地户口,收回承包土地,使移民群众能够很快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

二、生态移民的搬迁对象和规模自治区政府批转的《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

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根据各县摸底调查,我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540人。

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2001—2004年国家发改委安排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投资64370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20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2370万元。

计划安置移民11.6万人。

截止到2004年底,我委累计批复的项目区可安置移民120569人,总投资60931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0028万元、群众自筹18853万元。

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安置区一览表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治区发改委要求移民安置工作遵循“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原则。

截止2004年底,累计安排资金51985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2984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95万元、群众自筹19085万元,下达移民安置计划113356人,占国家下达计划的97.7%。

完成移民搬迁69736人,占已下达计划的61.5%。

目前,红寺堡新庄集四支干渠(低口)灌区、盐池县盐环扩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移民安置工程正在建设中,移民搬迁尚未完成;南梁农场二期、简泉农场移民安置区已经开工建设;中卫南山台、彭阳庙台移民安置区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近期可批复,争取2005年春季开工建设。

四、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形式自2001年以来,我区已在引黄、扬黄灌区建设移民吊庄基地16处。

依据不同的条件,创造了多种移民安置的形式:⒈按安置形式划分依托大型工程,集中安置。

利用国家支持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安置易地扶贫移民,是宁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

目前已在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的红寺堡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安置易地扶贫移民63915人;在盐环定扬水工程开发的盐池县城西滩灌区、盐环扩灌区安置易地扶贫移民31500人;在彭阳长城塬引水灌区安置县内移民2500人。

依托国营农场,插花安置。

国营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灌溉水源保证,交通便利。

依托国营农场机械、技术力量、集约化经营的雄厚优势安置易地移民,不仅为国营农场缓解了人少、地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的矛盾,也为贫困群众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国营农场计划安置移民20000人。

新建小型灌区,集中安置。

宁夏引、扬黄灌区周边还有部分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土地平整,扬程低,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具备投资省、效益好的特点。

新建的渠口农场太阳梁灌区,开发土地净面积2.1万亩,计划安置移民10000人。

已批复计划。

目前,已建成泵站及干渠、供电、饮水、道路工程,教育、卫生、科技服务、住房等工程正在抓紧建设。

2005年春耕前,争取先期搬迁6600人。

⒉按移民搬迁形式划分整村搬迁,再造秀美山川。

宁夏易地扶贫移民的主要来源是水源涵养林区,当地交通闭塞,生产水平低,人口超过了土地承载能力。

我们采取整村(自然村)搬迁的形式,将这部分群众搬迁到条件较好的扬黄灌区建设新家园,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对迁出区,除留一两间较好的房屋做护林点以外,对住宅区拆除平整,拆除电力线路,保留村庄道路,原村庄占地全部按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整地要求,退耕造林,真正达到了人退林进,恢复生态,造福子孙的目的。

自愿搬迁,减轻人口压力。

水源涵养林区边缘和风沙治理区,水土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人口、资源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这部分区域的群众,采取自愿搬迁的原则,迁移出部分人口,减轻人口压力,使当地人口、资源的矛盾得到缓解。

五、移民搬迁的主要成效⒈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前仅有 5.3%的人口水、电、路三通,有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有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

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来自原州区的移民贾炳章,原居住在六盘山林区内,不通路、电,没有学校、卫生所,村庄离学校12公里,看病要走25公里路;全村没有一辆机动农用车,面粉、油料加工靠牲畜驮也要走一二十里路,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离的生活。

一家五口住着两间土坯房,人均种着4亩的坡耕地(25度以上),生活十分困难。

搬迁时,靠驴驮、肩挑和人力车用了近10天时间才把锅碗瓢盆、农具家当等生产生活用品搬到能够通车的乡政府,再由县、乡政府统一安排车辆实施搬迁。

迁到长山头农场后的他感慨的说:“下来以后,娃娃上学近、吃水方便、交通方便、看病也方便”。

一年后的他“想起老家的光景就象做梦一样”。

⒉拓宽了农民致富的空间。

搬迁后的移民人均2.5亩水浇地就可以基本解决温饱。

各移民接收地采取各种措施为移民拓宽增收空间。

长山头农场在2.5亩地中为移民安排0.5亩地种植苜蓿发展养殖业,安排0.5亩地种植枸杞增加收入;盐池县、红寺堡为移民建设了养殖小区,采取政府补一点、移民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方式扶持移民发展养殖业。

以隆德县搬迁到农垦农场的2433人为例算一笔帐,移民搬迁的原居住地人均旱耕地2.8亩,粮食作物产量120公斤/亩,年人均纯收入570元,种植养殖业收入占80%,劳务收入只有50元/人,占8.8%。

实施易地搬迁后,人均分配水浇地2.5亩,粮食作物产量达到400公斤/亩,年增收近500元。

一年内全家劳动力均可就近打工150天以上,移民年人均增加劳务收入近1200元,两项合计人均年增收近1700元,扣除支出增加后(灌溉水费、生活用电、水费、学生学费),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⒊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移民搬迁后,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保护自然植被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易地移民是适应客观规律的主动战略,是落实“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重要举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挥六盘山在南部山区的生态主体平衡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及时与林业部门联系,把移民迁出区纳入退耕还林规划,一律按退耕还林工程的要求整地、植树,并由林业部门丈量验收后,统一发给退耕还林证书,并享受退耕还林政策。

⒋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盐环定扬黄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为群众摆脱贫困创造了有利条件。

宁夏引扬黄灌区周边还有部分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土地相对平整,扬程一般在100米以下,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

在引扬黄灌区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既达到了易地扶贫移民的目的,也促进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了扶贫和开发“双赢”的目标,发挥了最大的投资效益。

⒌减轻了南部山区人口压力。

南部山区2002年人口达到239.6万人,比1949年增长近4.5倍,远高于全国和宁夏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也已超过了当地自然资源的负荷能力,其中隆德县达到了218.9人/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