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多巴胺是a、B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在治疗休克患者的过程中,当补充一定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之后,血压仍未好转者,时常使用多巴胺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但因为多巴胺注射液这种药可以增加心脏排除血量,使皮肤血管收缩,加之休克患者本身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在静脉滴注中,若穿刺的血管细小或者患者的配合不好以及护理操作不慎,均易发生药液外渗外漏,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甚至坏死,[1]我科室自2005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8例患者在应用多巴胺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渗,现将处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我科室自2004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5例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出现小静脉痉挛,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
2 处理方法2.1 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小静脉痉挛。
5例患者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出现小静脉痉挛,静点最大浓度为60mg/100ml,静点最小浓度为10mg/100ml.静脉输液液体均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本组5例中3例60mg/100ml。
2例10mg/100ml。
考虑与静脉输液药物浓度无关,静脉输液速度为40—50滴/分。
本组5例中均为此速度,考虑与药液速度无关。
处理方法:用50℃左右的热水袋热敷静脉输液针头上方,5例小静脉痉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2 多巴胺注射液外渗皮下组织,局部出现红肿。
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浓度均为200mg/500ml均在手背部静点。
处理方法:用酚妥拉明注射液左局部封闭,对如有较轻的水泡用龙胆紫图涂于水泡处,暴露患处,1周左右治愈。
3 护理3.1 操作时护理由于对局部刺激性,一旦外渗轻者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变黑。
重者引起组织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待来不必要的痛苦,因而护士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另外为了避免药物外渗还应该注意一下问题:3.1.1 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避免上述药物外渗的因素,如有可能应建立中央静脉通道.或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
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使用血运莘或有病变部位的血管。
如已发生渗漏,不应在该处远端再行静脉穿刺。
[2]3.1.2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由远端至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选择直、较粗、弹性好的血管3.1.3 切忌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因为血管受到损伤而导致药液外渗。
3.1.4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穿破血管。
对脆性血管可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不再进针的方法。
3.1.5 穿刺针具的选择因金属针不可弯曲,易刺破血管,故应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
3.1.6 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料覆盖穿制处,以便于观察,并妥善固定好穿刺肢体,避免因肢体移动导致针头穿破血管。
3.1.7 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压迫5—10分钟,以免有药物外渗。
3.1.8 对于肢端循环不良的病人,应该严密监测,注意药液外渗、外漏的可能性。
3.2 封闭时护理在使用酚妥拉明注射液时,在对静脉造成外渗,外漏封闭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3.2.1 把握封闭时机,对使用多巴胺注射液的患者,护理人员对其注射部位应该严密观察,若发现注射部位或者沿着穿刺静脉走向处皮肤苍白,患者自诉疼痛,应该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对渗漏处进行封闭,最迟不得超过渗漏后的12小时。
3.2.2 讲究封闭方法,一般用酚妥拉明注射液5mg,稀释于10ml—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注射,若用50%硫酸镁行局部热敷,效果更佳。
3.2.3 注意用药的剂量对小范围的渗漏,注射5mg酚妥拉明缓释液即可对渗漏面积较大,范围较广的患者,可以加大剂量,或3-6小时局部浸润注射一次,直至皮肤颜色回复正常为止。
3.2.4 对于患者应该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讲解局部封闭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合作。
4 讨论多巴胺是受体兴奋剂,持续滴人多巴胺后,若局部血管药物浓度>5/zg/(公斤体重·分钟),连续用药时间较长,刺激局部血管收缩,可长时间发生痉挛,引起缺血缺氧,静脉壁也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渗漏。
多巴胺渗漏后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皮肤苍白,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当药液浓度低,外渗药物相对较少,药物对局部皮肤血管的收缩作用较轻时,用热敷的方法就可缓解血管收缩而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防止局部皮肤组织发生苍白和坏死。
而当药液浓度大,血管细,针头粗的情况下,药液对血管的刺激相对较大,药液外渗现象也易发生,药液外渗后对皮肤血管的收缩作用也较重,从而使局部皮肤组织发生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皮肤苍白甚至组织坏死。
此时,仅用湿热敷的方法不能改善局部症状。
酚妥拉明是短效的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能够拮抗多巴胺的收缩血管作用,使血管扩张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有效的对抗多巴胺收缩血管而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因此,用酚妥拉明作局部浸润封闭可以防止因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局部皮肤及组织的苍白和坏死。
可用酚妥拉明(5~l0)mg加0.9 氯化钠(5~10) ml在外渗区域作浸润封闭,应在药液外渗后12小时内进行封闭处理,有效预防皮肤组织坏死。
总之,在临床使用多巴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药物外渗会引起的不良后果,以预防为主,加强观察和护理,一旦发生渗漏现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外渗部位皮肤及组织坏死,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
主题:外渗+ 关注≡ 收起全部文章中药热敷治疗液体血管外漏的护理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总结中药治疗液体外漏的效果。
方法:将牛黄解毒片的粉末用温水浸泡,搅拌热敷于外渗肿胀部位。
结果:外渗肿胀部位消除明显,无皮肤坏死。
结论:中药牛黄解毒片能有效治疗液体外渗,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液体外渗;热敷输液过程中经常发生液体血管外渗现象,轻度肿胀、疼痛、增加患者疼痛,重者皮下硬结,甚至坏死,引起医患矛盾,2007年1月至11日,我科采用中药治疗液体血管外渗的方法,即用温水浸泡牛黄解毒片热敷于液体外渗肿胀部位,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至11月11例液体血管外漏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其中年龄最大69岁,最小2岁,包括儿童4例,外渗的普通药物有5例,抗生素3例,10%氯化钾2例,20%甘露醇1例,和2006年所记录的11例只用热毛巾湿敷的治疗记录做比较,比较红肿消退时间,用药种类、有无皮肤坏死等指标,其中最大外渗面积3 cm×4 cm,最小面积为2 cm×3 cm(氯化钾是加在5%G-S 500 mL中静脉滴注)。
2 方法2006年采用只用热毛巾湿敷法[1],2007年采用将牛黄解毒片30片研成末状,用25 0 ml~300 ml的温开水搅拌浸泡,将纱布浸透到不滴水为宜,外敷在肿胀部位[2],纱布外敷保鲜膜,最后将热毛巾覆盖在保鲜膜上,直至毛巾冷却,重复热敷,如此反复,每日更换中药纱布7~8次。
3 疗效对比运用此方法24小时内红肿消退7例,甘露醇外渗消退时间为40小时左右,还有1例氯化钾外渗者致皮肤1.5 cm×1.5 cm的局部青黑坏死。
结果运用此法使红肿消退时间明显缩短,无皮肤坏死现象。
4 讨论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中,由于刺激作用会产生红、肿、热、痛,即中医理论所讲的伤及脉胳,淤血阻滞,气血不畅,不通则致痛,阻则致肿胀,淤血内蕴,蕴化久而致热。
而牛黄解毒片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其中除了中药成份牛黄外,还有雄黄、石膏、甘草、大黄、黄岑、桔梗、冰片等,其中雄黄具有消炎、解毒功效;石膏具有败毒、清热、消炎、疗伤剑疮的作用;甘草具有调和药物解毒,败毒、补中益气的效果;大黄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黄岑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冰片具有镇痛、防腐的作用;外用的保鲜膜可保持中药纱布的温度,温度和浓度,可延长药效[3],避免药物污染衣服,被褥等;热毛巾可使局部组织受热,血管扩张,循环加快,进而加快炎性物质的转运过程,快速发挥牛黄解毒片的药效等,三种措施联合起来具有散淤、活血、消肿、解毒、止痛,防坏死等作用,能使外渗局部产生的红、肿、热痛迅速缓解,试验证明无不良反应,价格便宜、操作方法简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1]褚红.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报,2004,35(2):191-193.[2]时明.红花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207 7-2078.[3]郭会梅,贾立新.药物湿敷结合磁疗治疗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3,9(9):661-662.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宁夏银川750004)日期:2008年12月27日- 来自[2008年第20卷第21期]栏目浅谈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处理方法我科于2006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恶性肿瘤及白血病患者化疗,其中,5例发生不同程度药物外渗,现将对静脉化疗过程中的观察、如何保护及处理对策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药液外渗患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1~72岁。
其中,肝癌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肺癌1例,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例。
其中1例注射长春新碱造成外漏,及时处理后,局部皮肤仍发黑,其余4例预后良好。
1.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红斑,多有烧灼痛,逐渐加剧,受损血管硬化闭缩呈条索样肿胀,变红、变黑。
2 预防及处理2.1 药物外渗的预防2.1.1 血管的选择选用血管一般先远端后近端,先背侧后内侧,避开关节韧带部位,左右臂交替使用。
因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一般不宜采用。
2.1.2 静脉穿刺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
一般采用6号半~7号头皮针建立静脉通道,避开静脉窦、静脉分叉处以及肢体关节易活动的部位,尽量做到穿刺一针见血,准确无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推药过程中要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2.1.3 局部处理先输10~20ml生理盐水,确认无疼痛、无红肿、回血好后再加化疗药物,以防止一次穿刺不成功造成药液外渗和组织炎症及坏死。
注射时可用硫酸镁湿敷,可防止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和外渗。
另外,用大剂量氟尿嘧啶持续静脉泵注48小时以上,局部采用75%酒精湿敷,可保护静脉,减少因药物刺激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2.1.4 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及毒副作用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会相对增加,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