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基础知识达标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四十而不惑(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 ) (2)四十而不惑( )(3)学而不思则罔( ) (4)思而不学则殆 ( )(5)逝者如斯夫( ) (6)吾日三省吾身( )3.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重点难点探究(一)典型例题探究点一:翻译句子例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注意“三”表示多数,“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答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点拨: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探究点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题2:怎样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呢?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对文章中关键句子的分析,要从句子的内容上分析。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为“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也会有害。

”此句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成。

点拨:从“学”和“思”两方面分析。

(二)探究问题问题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积累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省:_________________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___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__ (9)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_______ (10)博学而笃志笃: 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各体现在文中哪几章中?试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4.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分别加以概括。

问题三:背诵全文,积累成语。

5.总结归纳《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当堂达标训练.(一)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汉字。

曲gōng( ) 四十而不huò( ) 学而不思则wǎng( )一dān( )食博学而dǔ( )志思而不学则dài ( )2.课文默写。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水(动词,吃饭)B.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二)精段阅读阅读1—5章,回答下面问题。

4.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③思而不学则殆( )5.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学而不思则罔D.五十而知天命6.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第三章中,我们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我们常说50岁已过半百,而60岁则称为________,70岁称为________之年,八、九十岁高龄则称为_______之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8.课后能力通(一)能力拓展提升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9.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二)挑战自我潜能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基础知识达标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论语》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录。

孔子,名_______,家的创始人。

______家,是__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不亦说乎___________ (2) 十有五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重点难点探究(一)典型例题探究点一:分析内容例题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进行分析归类。

答案:本文的第一、四、五章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和思要结合起来。

第七、九、十二章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第七章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第九章讲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第十二则讲学习的重要性。

既要广博地学习,多思多问。

点拨: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探究点二:感悟理解句子例题2: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文意加以理解。

答案:此句阐明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这是孔子极力提倡的,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义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点拨:抓住关键词语“乐亦在其中”来理解。

探究问题)二(问题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章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2.第二——五章各是从哪一方面谈的?3.第六章中,孔子称赞颜回,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是指什么精神?4.第七章讲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强调了什么内容?5.第八章孔子极力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6.分析9—12章,问题二: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7.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8.《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当堂达标训练(一)基础达标1.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2)《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3)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C.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D.《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四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