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A?{a, b, c, d, e, f, g}.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A?{a1, a2, ???, a n},M?{x | x具有性质P }.例如M?{(x, y)| x, y为实数, x2?y2?1}.几个数集:N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N?{0, 1, 2, ?????, n, ?????}. N??{1, 2, ?????, n, ?????}.R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Z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Z?{?????, ?n, ?????, ?2, ?1, 0, 1, 2, ?????, n, ?????}.Q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子集: 若x?A, 则必有x?B, 则称A是B的子集, 记为A?B(读作A包含于B)或B?A .如果集合A与集合B互为子集, A?B且B?A, 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 记作A?B.若A?B且A?B, 则称A是B的真子集, 记作A≠⊂B . 例如, N≠⊂Z≠⊂Q≠⊂R.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集合的运算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或者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B, 即A?B?{x|x?A或x?B}.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B, 即A?B?{x|x?A且x?B}.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B, 即A\B?{x|x?A且x?B}.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都是I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为A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1)交换律A?B?B?A, A?B?B?A;(2)结合律(A?B)?C?A?(B?C), (A?B)?C?A?(B?C);(3)分配律(A?B)?C?(A?C)?(B?C), (A?B)?C?(A?C)?(B?C);(4)对偶律(A?B)C?A C?B C, (A?B)C?A C?B C.(A?B)C?A C?B C的证明:x?(A?B)C?x?A?B?x?A且x?B?x?A C且x?B C?x?A C?B C, 所以(A?B)C?A C?B 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A?B?{(x, y)|x?A且y?B}.例如, R?R?{(x, y)| x?R且y?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3. 区间和邻域有限区间:设a<b, 称数集{x|a<x<b}为开区间, 记为(a, b), 即(a, b)?{x|a<x<b}.类似地有[a, b] ? {x | a ?x?b }称为闭区间,[a, b) ? {x | a?x<b }、(a, b] ? {x | a<x?b }称为半开区间.其中a和b称为区间(a, b)、[a, b]、[a, b)、(a, b]的端点, b?a称为区间的长度.无限区间:[a, ??) ? {x | a?x }, (??, b] ? {x | x < b } , (??, ??)?{x | | x | <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邻域: 以点a为中心的任何开区间称为点a的邻域, 记作U(a).设?是一正数, 则称开区间(a??, a??)为点a的?邻域, 记作U(a, ?), 即U(a, ?)?{x | a??< x < a??}?{x | | x?a|<?}.其中点a称为邻域的中心, ?称为邻域的半径.去心邻域οU(a, ?):οU(a, ?)?{x |0<| x?a |<?}二、映射1. 映射的概念定义设X、Y是两个非空集合, 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 使得对X中每个元素x, 按法则f, 在Y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则称f为从X到Y的映射, 记作f : X?Y ,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像, 并记作f(x), 即y?f(x),而元素x称为元素y(在映射f下)的一个原像; 集合X称为映射f的定义域, 记作D f, 即D f?X ;X中所有元素的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值域, 记为R f, 或f(X), 即R f?f(X)?{f(x)|x?X}.需要注意的问题:(1)构成一个映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集合X, 即定义域D f?X; 集合Y, 即值域的范围: R f?Y; 对应法则f, 使对每个x?X, 有唯一确定的y?f(x)与之对应.(2)对每个x?X, 元素x的像y是唯一的; 而对每个y?R f, 元素y的原像不一定是唯一的; 映射f的值域R f是Y的一个子集, 即R f?Y, 不一定R f?Y .例1设f : R?R, 对每个x?R, f(x)?x2.显然, f 是一个映射, f 的定义域D f ?R , 值域R f ?{y |y ?0}, 它是R 的一个真子集. 对于R f 中的元素y , 除y ?0外, 它的原像不是唯一的. 如y ?4的原像就有x ?2和x ??2两个.例2设X ?{(x , y )|x 2?y 2?1}, Y ?{(x , 0)||x |?1}, f : X ?Y , 对每个(x , y )?X , 有唯一确定的(x , 0)?Y 与之对应.显然f 是一个映射, f 的定义域D f ?X , 值域R f ?Y . 在几何上, 这个映射表示将平面上一个圆心在原点的单位圆周上的点投影到x 轴的区间[?1, 1]上. (3) f :]2 ,2[ππ-?[?1, 1], 对每个x ?]2,2[ππ-, f (x )?sin x .f 是一个映射, 定义域D f ?]2,2[ππ-, 值域R f ?[?1, 1].满射、单射和双射:设f 是从集合X 到集合Y 的映射, 若R f ?Y , 即Y 中任一元素y 都是X 中某元素的像, 则称f 为X 到Y 上的映射或满射; 若对X 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x 1?x 2, 它们的像f (x 1)?f (x 2), 则称f 为X 到Y 的单射; 若映射f 既是单射, 又是满射, 则称f 为一一映射(或双射). 上述三例各是什么映射? 2. 逆映射与复合映射设f 是X 到Y 的单射, 则由定义, 对每个y ?R f , 有唯一的x ?X , 适合f (x )?y , 于是, 我们可定义一个从R f 到X 的新映射g , 即g : R f ?X ,对每个y ?R f , 规定g (y )?x , 这x 满足f (x )?y . 这个映射g 称为f 的逆映射, 记作f ?1, 其定义域1-f D ?R f , 值域1-f R ?X .按上述定义, 只有单射才存在逆映射. 上述三例中哪个映射存在逆映射? 设有两个映射g : X ?Y 1, f : Y 2?Z ,其中Y 1?Y 2. 则由映射g 和f 可以定出一个从X 到Z 的对应法则, 它将每个x ?X 映射成f [g (x )]?Z . 显然, 这个对应法则确定了一个从X 到Z 的映射, 这个映射称为映射g 和f 构成的复合映射, 记作f o g , 即f og : X ?Z ,(f o g )(x )?f [g (x )], x ?X . 应注意的问题:映射g 和f 构成复合映射的条件是: g 的值域R g 必须包含在f 的定义域内, R g ?D f . 否则, 不能构成复合映射. 由此可以知道, 映射g 和f 的复合是有顺序的, f o g 有意义并不表示g o f 也有意义. 即使f o g 与g o f 都有意义, 复映射f o g 与g o f 也未必相同. 例4 设有映射g : R ?[?1, 1], 对每个x ?R , g (x )?sin x , 映射f : [?1, 1]?[0, 1], 对每个u ?[?1, 1], 21)(u u f -=. 则映射g 和f 构成复映射f o g : R ?[0, 1], 对每个x ?R , 有|cos |sin 1)(sin )]([))((2x x x f x g f x g f =-===ο.三、函数 1. 函数概念定义 设数集D ?R , 则称映射f : D ?R 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y ?f (x ), x ?D ,其中x 称为自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D 称为定义域, 记作D f , 即D f ?D . 应注意的问题:记号f 和f (x )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前者表示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之间的对应法则, 而后者表示与自变量x 对应的函数值. 但为了叙述方便, 习惯上常用记号“f (x ), x ?D ”或“y =f (x ), x ?D ”来表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这时应理解为由它所确定的函数f .函数符号: 函数y ?f (x )中表示对应关系的记号f 也可改用其它字母, 例如“F ”, “?”等. 此时函数就记作y ?? (x ), y ?F (x ). 函数的两要素:函数是从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其值域总在R 内, 因此构成函数的要素是定义域D f 及对应法则f .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对应法则也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就是相同的, 否则就是不同的. 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按以下两种情形来确定: 一种是对有实际背景的函数, 根据实际背景中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 求定义域举例:求函数412--=x xy 的定义域.要使函数有意义, 必须x ?0, 且x 2 ??4?0. 解不等式得| x |?2.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D ?{x | | x |?2}, 或D ?(??, 2]?[2, ??]). 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 在函数的定义中,对每个x ?D , 对应的函数值y 总是唯一的, 这样定义的函数称为单值函数. 如果给定一个对应法则, 按这个法则, 对每个x ?D , 总有确定的y 值与之对应, 但这个y 不总是唯一的, 我们称这种法则确定了一个多值函数. 例如, 设变量x 和y 之间的对应法则由方程x 2?y 2?r 2 给出. 显然, 对每个x ?[?r , r ],由方程x 2?y 2?r 2,可确定出对应的y 值, 当x ?r 或x ??r 时, 对应y ?0一个值; 当x 取(?r , r )内任一个值时, 对应的y 有两个值. 所以这方程确定了一个多值函数.对于多值函数, 往往只要附加一些条件, 就可以将它化为单值函数, 这样得到的单值函数称为多值函数的单值分支. 例如, 在由方程x 2?y 2?r 2给出的对应法则中, 附加“y ?0”的条件, 即以“x 2?y 2?r 2且y ?0”作为对应法则, 就可得到一个单值分支221)(x r x y y -==; 附加“y ?0”的条件, 即以“x 2?y 2?r 2且y ?0”作为对应法则, 就可得到另一个单值分支222)(x r x y y --==.表示函数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表格法、图形法、解析法(公式法), 这在中学里大家已经熟悉. 其中, 用图形法表示函数是基于函数图形的概念, 即坐标平面上的点集 {P (x , y )|y ?f (x ), x ?D }称为函数y ?f (x ), x ?D 的图形. 图中的R f 表示函数y ?f (x )的值域. 函数的例子:例. 函数⎩⎨⎧<-≥==0 0||x x x x x y .称为绝对值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0, ??). 例. 函数⎪⎩⎪⎨⎧<-=>==01000 1sgn x x x x y .称为符号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1, 0, 1}.例 设x 为任上实数. 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称为x 的整数部分, 记作[ x ]. 函数y ? [ x ]称为取整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Z .0]75[=, 1]2[=, [?]?3, [?1]??1, [?3. 5]??4.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 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