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色修改
一、阅读原文,尝试润色修改
一棵银杏树
在桠溪中学的老校址有一棵古银杏。
我走进校园,看了看四周,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在学校的花坛上已经长满了枯黄的杂草,花坛四周的瓷砖也因为风侵雨蚀脱落在了地上。
在花坛的不远处有一个不大的水池,池中枯萎的荷叶和漂满浮萍的绿水,显出一种荒凉。
向一条小道走去,总算看到了一点绿茵。
小小的灌木旁伴着多姿的柳树,中间小路一直向远方延伸。
我抬头看向天空,有几只鸟儿从天上飞过,将我的视线移到了一棵大树上。
停在树冠上的鸟儿就成了一个个跳跃的小黑点。
那棵树站在小路的尽头,大约有十几米,高得突兀。
我走近他,站在树底下,凝望着他的树皮。
树皮就像干涸的河床,高低起伏,宛转交错,但又有着一股岩石的锋利劲,仿佛手一摸上去就会被擦破点皮。
那覆盖在上面的青苔就像时光的长廊,向上延伸。
抬头看向树冠,就仿佛一个树屋之中。
枝条如花儿绽开般向外伸去,遮住了天空。
那宛如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也将四周笼罩。
树的分枝就像冰面上的裂痕一样,漫延开来。
生长得如此之雄伟的一棵树,如今却鲜有人来光顾了。
“抗日的烽火,映红我们的校旗。
桠溪河畔,响彻救亡的歌声。
”这首歌叫《我们相聚在白果树》,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创作的,讲的就是这棵树。
这棵古银杏在学校没有建立时就在这了。
以前他是孤独的,后来在抗日的年代,在这里建起了学校,一切都变得热闹起来。
他每天都能看到前来上学的学子,四周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身边也多了许多的伙伴。
现在,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都搬到新校区了,他再也听不到那读书的声音,也看不到人们在树下玩耍的笑脸。
四周的树木也失去了光彩。
接近腐烂的落叶铺了满满一地,杂草簇拥着粗壮的树干。
在校园的侧门,你一眼就会看到这棵树立在门前。
他带着曾经的回忆,用自己的生命独自矗立在那方。
不管繁盛还是枯萎,他出生以来的使命便是这样。
1.修改作文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2.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不足之处是什么?
银杏树相关资料:
这棵银杏树被南京市园林局列为一级古树保护,已有600多年历史,在高淳县志上早有记载。
据说明朝初期洪武年间,桠溪中学原是一片荒滩,在桠溪镇尚义村有座庙宇,住着两位僧人,长僧名叫孙宏瑞,由于生活艰苦,一天,两名僧人到这里准备开荒种南瓜,在一块比较稀疏的地方一钉耙锄了下去被震了一下,掀去浮土看到一块青石板下面压了一缸银元,为此僧人孙宏瑞与师弟相议用银元在这里建了庙宇,并栽植一棵银杏以作纪念,后来这里建了学校。
桠溪中学的先身是当年溧阳光华中学在这里设立的光华补习班,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战争影响,光华中学选择了地处交通闭塞,有利于读书不受干扰的溧水高淳和溧阳三地交界的桠溪东陵庵设立了光华补习班,当年就读于补习班的学生高淳溧水都有,但宜兴溧阳的较多,后来镇江行署专员汪国栋在此设立区级私立国华中学,直至上世纪50年代更名为桠溪区级中学,现在桠溪中学校友不光大陆有,台湾也有,甚至遍布世界各地。
在当地桠溪中学是所有名的学校。
桠溪中学一位陈老师说,在学校内这棵古银杏也是校友们心目中的标志,夏季时枝繁叶茂,高30多米,胸径也有3米以上,需三成年人合抱。
毎年秋天树上被风吹下许多白果,特别是冬季金黄色的树叶落下,就象铺了一层金地毯更为美丽。
“抗日的烽火,映红我们的校旗。
桠溪河畔,响彻着救亡的歌声……”学校曾以此为象征,创作校歌,至今传唱了20余年。
银杏树是桠溪中学的象征,有着不屈的斗争精神。
年年结白果丰收象征着学校培养了一批批学子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
桠溪中学诞生在抗日烽火年代,这首歌以抗争、解放后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作词谱曲,凡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子都会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