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润色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抬头看去,河岸上有许多长长短短的树 枝呢!我赶紧止住了哭,顺手拣了一根长一些的树枝,急忙伸向 表弟。这下他够着了!我咬紧牙,一手抓牢小树,一手使劲拉树 枝,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方法四:写人物不下“评语”而要让事实说话。
着柳腰低语,这是细腻。于是,又一串古老的
文字从酒壶中泻出。“三杯通大道,一斗自然
合”,“金樽清酒斗十千”、“仰天大笑出门
去”……这是一种奢华的智慧,给人以精神富
足之感!
承上详写
金莼玉粒噎满喉,化作青烟随水流。智 慧不总是奢华雍容的,还有一点理性,一点冷 酷。犹记佳人广袖盈盈,莲步颦颦,一曲霓裳 让多少君王释怀,多少战争演绎。妆成嫉妒的 颜容,终有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失落,西湖歌舞 几时休的盛景,终有朱门狗肉俱臭,路有冻死 骨之惨景.人心沉沦在街头巷尾,踯躅着,看旧 时王榭堂前燕,看昔日芳华宴,此时人已散。 拭去岁月的华美,让本质渐现。智慧就是理性 ,如清风明月般,冷看时光纵横,只有如此, 成长方在幼稚的贪婪享受中脱离。
方法三: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
例如:表弟在河里一上一下,我非常着急,伸手去拉他,可几次 都没有成功,我更急了,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河对岸一个 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我照老人的话做了, 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急得怎么样? 急的程度有什么不同?怎么会由“急”到”更急” 的上岸的?这些都要展开写 改后:表弟在小河里一上一下,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忙伸 手去拉,可我另一只手没有抓住东西,身子向前一冲,差点也掉 进河里,好容易才稳住身子。表弟在河里呛了几口水。我不敢耽 误,蹲下身子,一手抓住河边的一棵小树,一手又伸向表弟,可 他够不着,表弟害怕得哭了。我也害怕得眼泪直流,怎么办呢?
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 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班
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 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 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 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 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
例如:有位同学写《看菊展》中对菊花的描写 “红的、黄的、紫的……这里的菊花不仅颜色各 异,而且姿态万千——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羞羞 答答,有的倒挂枝头,有的昂首怒放。瞧!那一 株象美丽的少女安详自若,那一株又象翩翩少年 笑迎秋风……一阵微风吹来,芳香四溢,沁人心 脾。”
这段描写就是从视觉到嗅觉,从颜色到形态,
把菊花的美丽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方法六:词语添加法
例如:遇到名词(表示名称的词),想办法在前 面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语。如“一身羽毛、一 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燕子”这句话对不对? 对,但是不具体,不生动。看《燕子》这篇文章 怎么修饰名词的: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 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例文: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他勤于钻研,不怕吃苦。他甘于寂 寞,不贪玩。他积极思考,敢于求证。他对动物的身体充满了好 奇心。他小时候也不知做了多少解剖实验。正是他的这种探究精 神使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大夫。
这段文字几乎都是“评语”,没有一点具体的事例。
改后: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自动学习解剖 甲虫、青蛙和小鸟。
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 ,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
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 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
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 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 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 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 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 可是,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 征吗? 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 ,又好象不太像。 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
中间+结尾(作文“像模像样”,结构完整) 其二,作文写作有规律。表达式=
开头……+中间……+结尾…… 其三,作文各部分有明确的任务:开头有二个
任务;中间有二个任务;结尾有二个任务。 (作文“层次清楚,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其四,告诉我们好作文不难,“作文如人”。
﹃
简
开头:点题定位
快
中间:承上详写
﹄ 一
有一天,他悄悄躲进楼上一个房间里,关上门不知在干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妈妈闻到一股血腥气味,赶紧推开门进去,只见 白求恩一本正经地站在桌子旁,桌上大盘子里盛着一条刚从食品 店买来的牛腿,他正聚精会神地用小刀解剖着牛腿呢。“我想知道 这里面血管、肌肉和骨头的位置。”他向吃惊的母亲这样解释着, “我愿意长大能像爷爷和爸爸一样,成为一个外科大夫。”
承上详写
静夜里,则应燃一支香,无论此时是在 客舟中,亦或是僧庐下。心随烟箢,独枕鸣鸣 ,让思绪随黎明的到来而更清醒。此时,想起 一位诗人所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此乃智慧之最高境界哪!萧萧秋寺,碧瓦飞 甍;堂堂宫殿,金碧辉煌,这些都不过是被挥 散的烟云,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 情怀。秦淮金粉随水东逝,逝去的还有奢华与 孤寂。袅袅的青烟徐徐上升,剩下的,则是生 命的本质,是人生的精华。静对一颗菊,是隐 士;静对一轮月,是君子。只有这些人,这些 生存智慧,方叫成熟。
方法八:丰富内容有需要,联想想象不可少
作业:“升格训练《父亲的笛声》”
作业:修改与润色
《父亲的笛声》
1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 路了。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
方法一:要学会多问几个“怎么样”来扩展情节
例文:《令人害怕的夜晚》 今天夜里,家里人都出去了,留我一个人在家里看
家,我非常害怕。直到妈妈回来了,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们可以这样问: 1、你为什么害怕? 2、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3、你当时的反应如何?
改后:在一天夜里,我一个人在家里。天要下雨了,电闪雷鸣, 我害怕极了。那雷声一阵接一阵,震耳欲聋,把窗子都震得哗哗 作响。忽然,又一道电光闪过,呀,妈呀,又要有一声惊雷了! 我赶快捂住耳朵。尽管如此,雷声还是穿透我的手掌,震撼了我 的耳膜,就好象在我的头顶炸响了一样。我更加害怕了,飞快地 钻入了被窝,用被子使劲地蒙着脑袋,心里不停地祈祷:爸爸妈 妈,你们快回来吧!
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 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 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 写。 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
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 何下笔。 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
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 失人的姓名。 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老师说 ,性别。 女。大家刷刷写下。 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 ,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 ,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 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 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 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大家
点题
定位
中间:
亭台楼阁,烟重水榭,雕栏画栋,龙吟凤
哕(yuě)……历史将繁华排成一列古老的文字
,勾起我无限幻想。那个年代,是酒醺出来的
。云破月来花弄影,独酌一杯最宜情,盛唐里
的每首诗,仿佛都可以榨出一壶高粱酒。初时
泰然,而后浓烈。可以醉倒长安诗意遍街,可
以醉倒诗心啸出侠气。一剑在手平风雷,群妖
魑魅皆伏首,这是豪迈;灞桥惜别,看桃红挽
母亲疼爱地说:“好孩子,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再学吧!”白 求恩严肃地回答说:“应该从小开始!”说着又认真地解剖起来。
方法五:要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
在作文中对事物的描写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要么从上到 下,要么从左到右,要么先主要再次要……还要学会从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描写,这样 写出的文章才会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内容具体充实。
结尾:照应深化
般
规
律
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开头: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 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
飞翔。
点题
定位
写人: 写景物: 写事情: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视觉描写 嗅觉描写 触觉描写 听觉描写 味觉描写
1. 步步追问+想象延伸
2. 使用传神动词
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 没有留意。 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
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 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 注不了解啊。 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
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每 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 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 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 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 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 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 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再如:遇到动词(表示动作的词),想办法在前 面加上“怎么样地”。如“他走了。”, 要使这句 话变具体,可这样写:“他背着书生气地走了。” 或“他双手捧着书,一蹦一跳地走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