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学校卫生学概述

第一章 学校卫生学概述


调查的系列设计
• 年龄组 2004年 • • • A B C 3 6 9 2007年 6 9 12 2010年 9 12 15

由表可见,自上而下反映横断面调查的年龄组
间的差异,从左至右反映追踪研究6年来三个年龄
组儿童发展变化,研究范围从3岁扩大到15岁,通
过这种系列设计,可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行各种比
健康是什么?
发达国家
生长发育
性教育
肥胖
心理行为问题
美国11岁男孩2009-8-13日在白宮采访总统奧巴马
以下是为韦弗采访奥巴马的部分内容: 韦弗:“你能帮忙改善校园午餐吗?” 奥巴马:“事实上我们正在考虑使学校的午餐变得
更健康,因为很多学校的午餐放了太多的炸薯条。”
韦弗:“我建议每天的午餐都应该有炸薯条及芒 果!” 奥巴马:“这对你来说也许是美味的,但却不一定 能确保你健康和强壮。”
学校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发育中
的群体学生。
1、病例描述法
• 这是一种个案分析的方法,临床医生常 用,主要是通过询问患儿、家长及监护人, 对患儿的身心症状表现作系统的文字描述。 • (1)病例描述的内容——包括患儿的主要 症状表现、当前身心状态、人格与行为的 形成发展史、病因、疾病史、家庭与教育 背景、经济状况、父母职业与教养态度等。
持稳定、调查方法与技巧的一致性要求严格,
某种心理行为的定义随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
化,使得前后调查结果难以比较。
(2)横断面调查
• 横断面调查:在某个时点对大量群体 儿童的身心行为项目进行一次性调查,以 建立儿童身心发展的地区常模,了解不同 地区儿童各种身心问题的发生率。 • 缺点是不能追踪了解儿童心理行为的发 展变化。
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 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不断变化着。
降低健康水平 提高健康水平 很不健康 既不生病也不健康 很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 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 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
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 (2)特征——一是有一个筛选、重组的过 程,即将患儿和家长的主诉情况以及查阅 患儿的作业和图画后所获得的信息重新组 织;二是描述法属于一种追踪性质的研究, 它与横断面研究不同,不限于一时一事, 而是一种长期、全面而系统的描述。
• (3)优点——实施方便,应用广泛。不需 特殊器材,细致、具体、方便。 • (4)缺点——收集患儿病史时,记录人员 较难排除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可能的偏见, 如将个人的意愿或价值观念加入收集的材 料中,便损害了病例报告的科学性。
解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
教学重点: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影
响儿童健康的因素
教学难点: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 •
第一章 学校卫生学概述
• 第一节 学校卫生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
方法
• 第二节 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
• 第三节 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 • 第四节 学校卫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学校卫生学的研究任务、内 容和方法
亚健康的判断

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 被人们所忽视。

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
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
你发出警报了: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
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 便秘等等。

观察结果的有效程度取决于观察者的洞 察力、分析综合能力、客观性以及被控制 条件的严谨性。
3、调查法
主要是针对群体儿童。它是一种经典的卫生学 研究方法。调查法运用的手段包括体检、访问、交 谈、问卷等,再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求出一些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以建立地区 常模,了解儿童身心变化规律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发
2、观察法
• 一是自然观察,即在不加控制的自然 状态下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如在家庭 或教室对儿童进行直接观察,也可借助录 象等手段进行间接观察; • 二是控制观察,即控制被观察者的条 件,或作某些处理,以观察儿童的行为反 应或变化,如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玩具和游 戏情景,再观察他们的合作性与利他性。

1977年,美国学者G.L.Engel正 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这个概念,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该模式从人的生物、 心理和社会的整体因素中去研究健康 和环境的关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 疾病和健康的本质,即保健是求得人 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
一、研究任务 1、学校卫生学的定义 《学校卫生学》是研究保护和增进学生 身心健康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它既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 预防医学的分支性学科。
相关概念
• 卫生:有时又称保健,是指增进人体健康、 预防疾病、改善或创造健康环境的个人或 社会措施。 • 学校卫生:是学校对学生采取的一系列防 治身心疾病,促进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措施。
治疾病收效甚微。
3、生物医学模式
19世纪后,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 高,全世界先后发现了20-30种细菌,进入了“细
菌学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是由生物因素
引起的,健康是人体—自然环境—生物病因三者 之间的平衡。防治疾病就是要通过预防接种、杀 菌灭虫和抗菌药物来消灭生物性病原体。全世界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受此模式的影响而大
大下降,防治疾病的收效很明显。
• 但它只重视自然环境和生物病因,却忽视了社 会环境和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疾病谱的变化, 传染病减少,慢性病增加,以及医学的社 会化,国家、社会、公众参与保健事业。 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疾病和健康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仅用生物医学模式来指 导现代保健收效甚微,必须倡导新的医学 模式。
生率,探讨病因,为学校卫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如对学生的生长发育、疾病状况、生活环境、营养 与膳食、卫生习惯等进行调查或测量等。
(1)追踪调查

追踪调查:在较长的时间内反复多次调
查少量儿童的身心行为发展的特性和过程问
题,以此解答有关儿童身心行为项目,探索
早期病因的危害和干预的疗效等。
• 缺点是耗资大、历时长、调查对象难以保
提出问题:朋 友让我抽烟, 该怎么办?
列举好处: 没有好处
作出决定:告 诉朋友,我不 抽烟 评价:这是个 好决定,因为 抽烟危害健康
列举危害:会损 伤呼吸系统,可 能会引起肺癌等 疾病,会上瘾,会 给别人留下不好 的印象……
有的同学长期沉溺于上网。你 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吗?请结 合健康的定义谈自己的看法。
• 17世纪以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 及封建专制与宗教统治的影响,人们认为 疾病是鬼神作怪,是天谴神罚,健康是上 帝或鬼神赋予的,只有用祈祷、供品来实 行保健。
2、机械唯物模式
18世纪中叶以后,随工业革命的发展, 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出现,人们认为,机 体好比一部机器,疾病是某部分“零件” 发生故障。人与动物的区别只是多几个弹 簧和齿轮,保健就如同维护机器,治病就 是要换掉失灵的部件。 它忽视了人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防

2、概念的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此定义提出质疑,认为 它过于抽象和保守,且“健全状态”难以确定。现代人不再 满足于“维持”良好的身心状况,而是要“促进”健康,提 高身心和社会方面的适应阈值,创造更加完美的环境质量和 生活质量,以便愉快、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如何理解健康?

静态——动态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 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 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 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 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 “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身体成长亚健康: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 在,体质较弱。 心理素质亚健康: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引发了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 理等,抗挫折能力较差。 情感亚健康:本应关心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但 实际上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使自己的“心理 领空”越来越狭小。 思想亚健康:思想表面化,脆弱、不坚定,容易接 受外界刺激并改变自我。 行为亚健康:表现为行为上的程式化,时间长了容 易产生行为上的偏激。
• • •
• (3)教育学实验:采用对比方法,控制条件,进行分 析比较。
第二节 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
• 一、医学模式与学校保健模式
• (一)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医学问题的思想与
行为方式。它左右着学校卫生保健的方向,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迷信—唯心模式
较。 • 如通过上表设计调查,发现儿童侵犯行为无论从左 至右,还是自上而下,均随年龄增高而减少,这就 强有力地证明了结果的可靠性。此外,比较不同时
点下的同一年龄组儿童的行为表现,可以反映社会
条件的变更对儿童的影响。
4、实验法
• 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严格的控制各种 有关因素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目的性实验干预, 以了解其干预效果的一类方法。 卫生学实验有三种: (1)医学实验:如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的检验、X 光拍片、免疫实验临床常用方法; (2)心理学实验:如对儿童感知觉进行测查、智 力测验等;
传统的研究任务
• 主要研究体格发育,目的也是为了促进 身体的健康,是在生物学模式上形成的, 运用医学原理来研究儿童卫生问题。
2、学校卫生学的研究任务
运用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的一些模式、 观点来研究当代学生健康问题。 (1)研究正在成长的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和规律; (2)儿童健康水平与周围生活、教育环境的关 系; (3)探讨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问题; (4)提出一系列的卫生标准要求; (5)指导学校、家庭和社区采取适当的卫生保 健措施,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