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城市与环境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批:赵旭莲编号:9G9030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过程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阅读课本P41页内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内容:城市化的影响结果地形进行改造,趋向_____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气候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____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市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土地利用就业方式聚落景观人类活动文化1.“城市病”(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含义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_____迁移表现结果市___衰落本质城市化进程从___发展到____的新阶段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_。

(6)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导思合作互助探究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的意识和能力1.【探究材料】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材料二我国正逐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

到2015年底,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2)结合材料探究: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材料三伴随着“出门坐汽车”“走路不用腿”的新时代的降临,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之况已然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居民百姓心生厌烦、挥之不去的苦恼之事。

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目前全国各城市中尚有51万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3)结合材料探究:①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其成因主要有哪些?如何整治?②除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外,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哪些?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吗?3.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倒退吗?主要表现成因危害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_____城市居民燃烧_____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____;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________带交通工具排放的____水污染城市_______、居民生活污水、_________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________________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______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噪声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就业难度增加,失业队伍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施包括环境污染整治和合理规划两个主要方面,如下图所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___转向___,_______转化为_____地域人口、产业由___迁往_____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___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___增长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图解联系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导练展示交流科学解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巩固】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

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绿地B.工业区C.交通区D.住宅区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

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5~6题。

5.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6.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

据此完成7~8题。

7.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A.城市洪水问题B.交通拥挤问题C.环境污染问题D.住房困难问题8.下图为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图,其中最合理的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10.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请列举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你能列举两项吗?(3)从乙图气候资料看,反映了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效应,从气温和降水现象分别分析产生这两种效应的原因是什么?【能力提升】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负相关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D.欧洲、北美呈现逆城市化2.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D.劳动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城市化率的高低表明农村劳动人口转移了多少。

如果城市化率高,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多,人口红利实现也多;反之,说明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国家中,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的是() A.越南B.菲律宾C.印度尼西亚D.马来西亚4.对图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表述,正确的是()A.菲律宾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B.印度尼西亚城市环境恶化C.马来西亚处于逆城市化阶段D.泰国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拓展延伸】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思维导图课后作业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