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律行事。
文言文复习(二)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
字。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 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10种失误形式: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 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而、何、乎、乃、其、 且、然、若、所、为、 焉、也、以、矣、因、 于、与、则、者、之
判断句
文 被动句
言 省略句
宾语提前
句
两前
式 倒装句
谓语提前 定语后置
两后
状语后置
文言文复习(一) 文言文句读
一、什么是句读 句读实际上就是点断 标点古文是检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坏
例题: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节选自《论语·乡党》
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
分析: 这段文字用了一系列的比喻
说明: 一个人有才干,要想发挥才干, 就必须和当时的君主要求相和, 如你的才干和当时君主的要求 不相和,也可能要受到冷遇。
答案: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 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 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 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 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
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
4、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 文中是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 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 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 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 方法综合运用。
四、根据逻辑关系定句读
哀(悲哀\哀痛\哀叹\哀怜\哀悼------
杜鹃啼血猿哀鸣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前 哀南夷之莫吾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君将哀而生之乎
负 辜负\背负\肩负\担负\(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上恐负朝廷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 宁许以负秦曲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
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
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
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
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
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
材料
汉朝--明朝 清官、廉臣的传记
1 . 文言实词解释 2.文言虚词解释 3.省略或句子间的关系 4.句子翻译 5.哪些句子表现了人物的某某品质 (分析是否符合原文)
文言实词
1、一字多义
2、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3、词类活用 4、通假字 5、双音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文言虚词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 为上卿。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 不存在了。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 震失色。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分析: 廪 lǐn 食:国家派发的粮食 掘—挖 实—籽 弆 jǔ —收藏 杖:词的活用,名活用动,拄、持 尽落:都脱落了 节:符节 武:指苏武
答案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 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节旄尽落。
二、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点断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
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
易多了。
3、析比喻,定句读
例题: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 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 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 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 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 合矣。
例如:
•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
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
事寡败矣。
2、找虚词,定句读。
•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 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 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 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 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 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 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 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 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 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 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 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 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
再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 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 也。
五、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 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 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2、选出加点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不相
同)的一项
3、下列句子中已补出的省略的成分符合(不符合) 原文的一项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不正确)——翻 译
5、把下面的句子编成四组,全都用来说明(不 能说明)XXXX(品质、才能)的一组是 6、下列叙述和分析符合(不符合)原文的是 (包括原文的意思、这样写的作用、作者的看法)
•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
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
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
了方便。
•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
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
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例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 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有祸
忒 tè,差错
答案: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循道而不忒/则天不有祸/
说明: 大自然有它的规律,我们要按大自然的规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 得改变了脸色的。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 不团结。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 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 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科举:比如科举兴起隋朝,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废除。 天文:比如古代人考上状元,人们叫它文曲星。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 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 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 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 ★一定要直译,以意译为辅,要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
• 信、达、雅(严复)----忠实、通顺、美(林语 堂)
• 1、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 的解释。(“信”)
谢 感谢/ 辞谢/ 谢罪/
疾疾病/ 疾恨/ 快疾/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例题: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 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分析 愿:希望 时:时机 足下:韩信
答案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三、要了解修辞和章法上的提示作用
中国古代很多文章都是追求尽善尽美, 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在语言上都是仔 细考虑,没有轻率之作。所以追求语言的 表述、音韵美、遣词造句的确切。
2.以今义当古义
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 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C.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 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 鄙无耻。
答案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kuí)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
例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衣缁衣而反
分析: 衣素 yì 衣缁 yìzī 缁是黑色 衣缁衣而反(返)
答案: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衣缁衣而反。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判断正误: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判断正误: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
古文翻译技巧
分析: 厩焚jiù fén 孔子强调是仁政 “伤人乎”:是疑问句 不问马:是陈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