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业测试-中职语文第一册1-3单元模拟卷及答案复习课程

学业测试-中职语文第一册1-3单元模拟卷及答案复习课程

中职语文第一册(1-3)单元试卷(命题人:蔡永旺 )第一部分选择题(50分)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瑰(guī)丽榆荫(yīn) 游弋(yè)青荇(xíng)B.隽(jùn)秀峥(zhēng)嵘浮藻 (zǎo) 宁谧(mì)C.逊(xùn)色漫溯(shū) 袅娜(nà) 百舸(kě)D启碇(dìng) 笙(shēng)箫眉黛(dài) 阡陌(mù)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B.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朝晖之中C.前面沙洲有个拾贝的小孩子,黑黝黝的身影印在水中。

D.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而且越接近于圆形。

3. 有关下列四个字的部首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魏”的部首是“委” B.“射”的部首是“寸”C.“尺”的部首是“乙” D.“眉”的部首是“目”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B.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C.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进,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D.过去那种要求不搞则已,搞则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实际严重违反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5.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比喻)B.蝉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

(拟人)C.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

(夸张)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偶)6.下列作家、作品、国别、文体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A. 《再别康桥》徐志摩中国诗歌B. 《景泰蓝的制作》汪曾祺中国小说C.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诗歌D. 《晚秋佳日》德富芦花日本散文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鱼翔浅底”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情态。

B.“万类霜天竞自由”总写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C.“谁主沉浮”可以理解为“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下阕描绘了早期革命者超脱世俗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上阕“看”字是领字,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

B.上阕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C.下阕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呼应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9.下面对选文使用的艺术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情景交融。

长沙深秋景致包含有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

C.讲究炼字。

“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D.本首词上阕主要写景,景中含情;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10.对选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荷塘上的月光。

B.荷塘四周的树影。

C.月光下的荷塘。

D.荷塘上的青雾。

11.下列关于选文中加点词语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泻”紧扣“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写出月光的流动感。

B.“浮”准确地写出雾的轻柔和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

C.“斑驳”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12.对画线句中“光与影”和“名曲”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三)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

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甲)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3.文中(甲)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A.主题制约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C.内容与形式统一 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14. 第二句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不对的一项是()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彩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15.对本段段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B )A.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作用B.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C.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经过D.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影响16.下列各句中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作诠释)B.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字)C.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举例子)D.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象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莫春者,春服既成B.唯求则非邦也与?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D.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18.下列各句中,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至于礼乐教化,只好等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译文:治国要用礼,他的话让人生气。

19.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B.《琵琶行(并序)》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述诗之一。

C.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孔子,名丘,战国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0.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雨霖铃》大量运用典故既描写了眼前离别之景,又抒发了别后思念之情。

B.《静女》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

C.《琵琶行(并序)》用比喻、叠词等手法对音乐进行了细致描写。

D.《将进酒》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0分)四、古代诗文默写(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宗庙之事,,,愿为小相焉(《论语》)22.写出杜甫《春望》的第二联:,。

23.假舟楫者,,。

(荀子《劝学》)24. 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

(徐志摩《再别康桥》)25.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综合实践与应用(本题共2小题,10分)班级将要举行“青春诗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王芳所在小组准备认真阅读《徐志摩诗集》,向同学们朗诵诗歌。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26.为了比较完整准确地了解徐志摩的诗歌,王芳向班主任林老师借阅《徐志27.在班级诗歌朗诵会上,王芳向全班同学介绍了徐志摩的生平以及诗歌作品,请写出王芳的介绍词。

100字左右。

(4分)六、写作(3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一定经历过无数值得回味的东西。

在日常的工作中,你一定成功过,也许还曾失败过。

无论成功,抑或失败,你都会或多或少有些体会,成功的前后有“悟”,失败的前后有“悔”,“悔与悟”伴随着你的成长。

请以“悔与悟”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讲述亲身经历,或联想相关故事,以抒写内心的感受。

中职语文第一册(1-3)单元试卷答案(命题人:蔡永旺 )第一部分选择题(50分)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B2.C3. A4. A5. C6. B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7. D 8. A 9. A 10. A 11. C 12. B13. B 14. A 15. B 16. C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7. C 18. D 19. D 20. A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0分)四、古代诗文默写(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答案】21.如会同端章甫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4.是夕阳中的新娘,在我的心头荡漾 25.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综合实践与应用(本题共2小题,10分)26.【答案】借条今借到林老师《徐志摩诗集》壹本,计划于4月30日归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