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题(A卷)新人教版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题(A卷)新人教版

高考模拟试题语文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耘耔秭归姊妹咫尺天涯B.刍议雏形自西徂东搔首踟蹰C.称赏嗔怪瞠目结舌鼎铛玉石D.罂粟膺选莺歌燕舞夙婴疾病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招睐虚诞前合后偃切中肯綮B.指摘孛老不落言筌苌弘化碧C.勖勉缥缃不可明状以意逆志D.蟊贼洗练市列珠矶春光溶溶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柏克和阿伦特等思想家把博爱和同情视为感伤主义,是滥情、不理智的表现,认为结果会,达不到改善弱者境遇的效果。

贫困等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政治,而非部分人的善心。

②“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新闻作品要想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深入发掘新闻的理性力量,使新闻语言具有一种理性美。

③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拍摄的“环形山”照片,是那样清晰,消释了多少代人对“皎皎银素盘”上阴影的。

④阿Q这个艺术形象,了鲁迅先生对国民灵魂弱点的认识深度。

A.适得其反高瞻远瞩疑虑表现 B.事与愿违高屋建瓴疑窦体现C.南辕北辙见微知著疑虑表现 D.雪上加霜由表及里疑窦体现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些食品安全专家认为,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3种饮料中砷含量超标的事件是由一连串不应该发生的“低概率事件”和“低级错误”构成的,如此巧合,实属罕见。

B.设置交通技术电子监控设备测速却不公开位置,容易形成设置执法陷阱行为出现,助长执法经济现象的盛行。

C.结束瑞典之行回国后的莫言保持一贯的低调,近期又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但是围绕着他的话题却仍然没有消停的迹象。

D.数十家中国企业在美国曾经兴盛一时的“汽车之都”底特律开设办事处,向安全带销售到新技术研发的各种生意投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宝黛初识时似曾相识,心有灵犀。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宝玉的爱情逐步专一,在沁芳闸桥边与黛玉共读《牡丹亭》,并借其中曲词表明心迹。

B.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雷雨》第二幕展开了多组戏剧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是主线,充分地刻画出一个自私、虚伪而又冷酷的封建资本家形象——周朴园。

C.明代的胡应麟推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的“三吏”“三别”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因此其诗被称为“诗史”。

其诗风沉郁顿挫。

D.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圆形人物”,《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个“扁平人物”。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

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

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

(2)过程的易操作性。

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

(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

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

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

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

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

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

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

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

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

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

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

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6.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7.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

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必然选择。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稼轩记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

济南辛侯幼安最後至,一旦独得之。

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

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五尺为一弓)。

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

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

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涤砚有渚。

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而主人初未之识也。

绘图畀予曰:“吾甚爱吾轩,为吾记。

”予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

如毚(chán)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通“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

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连率”即“连帅“,指地方长官)幕府。

顷赖氏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谭笑扫空之。

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职方氏:掌管国家版图的官员。

还职方氏,指收归版图),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

此志未偿,因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 若予者伥伥一世间,不能为人轩轾(xuānzhì喻指高低轻重),乃当夫须袯襫[bó shì蓑衣之类的防雨衣 ],醉眠牛背,与荛童牧孺肩相摩,幸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锦衣来归,竟厦屋潭潭之乐,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因园隶内谒曰:“是尝有力于稼轩者”。

侯当辍食迎门,曲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壁间石细读之,庶不为生客。

侯名弃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抚江南西路云。

9.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衍:扩展,延伸B.若将真秉耒耨稻田之为者秉:持,拿C.而主人初末之识也识:记述,记载D.幸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幸:有幸,幸而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辛弃疾过人的识见和才能的一组是(3分)()①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②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③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④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⑤顷赖氏寇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谭笑扫空之⑥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A. ①②④B. ③④⑤C. ③⑤⑥D. ①⑤⑥1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的笔墨不是屋室而是优美雅致的园圃,作者从屋顶的命名中揣测园主的隐逸之志,这比一般作记的人高出一筹。

B.第三段用生动;传神的文字表现辛弃疾的大将风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