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精髓

儒家思想精髓

儒家思想精髓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义——原指"义气",即行为基础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诚信。

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气节和节操。

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

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

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
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2、又称“贞节”。

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

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

“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

让——指谦让、礼让。

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