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
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
(“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
二、被动句
1.标准格式:
为……所……
……为所……
于、见、为、被
见……于……
受……于……
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
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古汉语不多见)
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
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
疑问词{
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
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
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f.孔子曰:“何陋之有?”
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四、否定句
文言文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
例:a.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五、省略句
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谓语省略,等等。
例: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b.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c.史朝夕(俟于)狱门外。
六、倒装句(4种)
1.主谓倒装
例:a.痛哉斯言。
b.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有几种特殊规定。
下列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正常语序,非这样做不可。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介宾也一样)
例: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
b.时人莫之许也。
c.莫我肯顾。
d.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一点古代要求很严格。
例: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左传》)
b.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c.子归,何以报我?
d.而今安在哉?
e.子何恃而往?
③用助词“之”作标志
例:a.夫晋,何厌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用助词“是”作标志
例:a.唯命是从。
b.唯余马首是瞻。
⑤“是”当代词作宾语,可前置。
(少见)例:a.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这是根据前后文来理解判断的。
)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后置后作补语。
例:a.俱告以事。
4.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定于在中心语前面。
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把定语置于中心于之后。
①用助词“者”作标志
中心语+定语+者
例:a.楚人有涉江者。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以上形式可改为正常语序:
定语+之+中心语
②用“之”和“者”共同作标志
中心语+之+定语+者
例:a.石之突露偃蹇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以上形式可改换为正常语序:
定语+之+中心语
③用“之”作标志
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④数词定语后置(也包括数量词)
例: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这句有争议)b.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