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2、变化形式: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D.“者”、“也”均不用的: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
答:②。
3、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的是A、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武夫力而拘诸原。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臣本布衣。
E、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答:B。
二、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很少用“被”表被动)。
一般在动词后面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使不辱于诸侯”,但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意义。
常见的形式有:1、用“见”表被动: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用“于”表被动:例如:君幸于赵王。
3、用“见……于……”表被动: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受……于……”表被动: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为”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用“为……所……”表被动.例如:羸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众。
7、用“……为所……”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用“被”表被动:例如:周公之被逮。
练习:1、分析下列被动句的形式类型①、王建擒于秦(齐王田建)答:用“于”表被动。
②、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答:用“见”表被动。
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答:用“见…于”表被动。
④、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答:以句意及用“为”表被动。
⑤、卫太子为江充所败答:用“为…所”表被动。
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答:用“为”表被动。
⑦、胥之父兄为戮于楚答:用“为”表被动。
⑧、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答:用“被”表被动。
⑨、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答:用“为…所”表被动。
⑩、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答:以句意表被动。
2、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是:A、操军破,必北还。
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答:D。
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②、妻与子皆养于我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④、民不被其泽。
⑤、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⑦、世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愤而死焉者也。
答:①②③⑧⑨。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人皆见侮为辱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C、厚者为戮,薄者见疑D、冀君实或见恕也答:D。
5、下列句子与“劳力者治于人”句式相同的是A、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D、洎(李)牧以谗诛答:AD。
6、在判断句后写“P”,在被动句后写“B”①、羊子感其言,复还卒业 B②、燕王吾所立 P③、寡君以之为戮,死且不朽 P④、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B⑤、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P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⑦、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B⑧、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P⑨、守城者皆为羸老之卒 P⑩、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B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主要是指:①、主语后说;②定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状语后置等四种情形。
(一)、主语后说主语后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谓倒装句(或谓语前置句),这种句子与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形式相反,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在感叹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常把谓语放在主语前边。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2、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疑问的重点。
例如:谁与,哭者?3、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
例如:勖哉,夫子!练习:1、谈谈下列句子的特点与类型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②、来,尸虫!汝何不自形其形?③信哉是言也!答:都是主谓倒装句。
2、下列句子结构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句是A、贤哉,回也!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C、欲穷千里目D、沛公安在?答:D,(ABC句是主谓倒装句)3、下面几句中不是主谓倒装的一句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美哉,我少年中国!C、善哉,论事!D、闻鬼曰:“壮哉,此汉!”答:A,(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
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它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⒈中心词+定语+者(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
特殊指示代词“者”用来煞尾,并复指中心词,这种方式较多,能强调和突出定语,使句子流畅。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⒉、中心词+之+定语(“之”字结构的定语后置)。
这种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助词“之”使定语地位更为突出。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⒊中心词+之+定语+者。
(“者”字结构的定语后置)这种方式较多。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⒋中心词+而+定语+者。
(“而”字结构的定语后置)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⒌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数量词定语后置)例如:吏二缚一人诣王。
练习:1、分析并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⑥、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⑦、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⑧、高……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⑩、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2、下列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而崔嵬③、楚人有涉江者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⑤、此三者,吾遗恨也答:⑤3、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B、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E、故人之为虎食者答:D。
4、下列几句中不是定语后置的一句是:①、羊子尝路行,得遗金一饼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③、此四海者,天下之穷民无可告者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亦燕荡具体而微者答:④。
(三)、宾语提前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彼不我恩也。
②、时人莫之许也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
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它意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惟弈秋之为听。
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练习:1、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子的类型,并翻译: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何以效之③、惟利是图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湘江⑥、语曰;“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也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⑧、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2、指出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句:①、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②、唯命是从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④、客何好⑤、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答:④。
3、下列句子不是宾语提前的一句是:①、宋何罪之有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③、三岁贯汝,莫我肯德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答:④。
4、将下列句中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子找出来①、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③、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④、皮之不存,毛将安傅⑤、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⑥、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⑦、是震是拔,大歼厥家(震动它,攻下它,大歼敌巢)⑧、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⑨、治国最奚患⑩、姜氏何厌之有答:①⑤。
(四)介宾短语后置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中心词的后面,翻译时往往需要将其提前。
因为这种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常做状语,所以也把它叫做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于”字型(“于……”):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2、“以”字型(“以……”):例如:皆不可限以时月。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如(若)”字型(“如……”)例如: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练习:1、下列几个句子中,属于状语后置的是:①、于败堵草丛中探石发穴。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③、决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⑤、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⑥、复之以掌。
⑦、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答:②③④⑥2、找出不属于状语后置的句子: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