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汇编《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受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不: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明白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意象,我是如此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讲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讲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考虑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讲“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考虑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受?"依照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
这个地方回忆起来思路特别清楚,线条特别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不?学生回答:“同学少年。
"便下课了。
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模样,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缘故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讲起,讲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讲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事实上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因此花多了时间。
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讲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事实上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
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
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
己的才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上了《沁园春·长沙》一词、
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利用旧瓶装的新酒。
词的上阕主要是对长沙橘子洲头的秋景的描写,对这些景物,作者一反常态,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质疑“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下阕,以绝妙的方法回答上阕提出的质疑,借此抒发了
自己主宰中国命运的高度自信。
缺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学们对词的主题,意境都
解读的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对老师,对资料书依赖
特别强,有的同学甚至到了没有资料无法阅读,没有老师无
法深入的程度。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
能力,要求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时,丢开资料书、参考书,自己去解读文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
惑养成独立考虑,创新解读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出自己的阅
读能力与品评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发展学生的个性解读,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努力吧!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3
这是我当新教师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讲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
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
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
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当然最为上岗的第一节课,估计缺憾会更多,我无法排
除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估计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
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
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