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南宋]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请作简要分析。
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注] 这首诗是诗人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所作,时距其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1)历代诗评家均称赞前曲句诗中“尽”和“闲”二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答:(2)“—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你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吗?请作简要赏析。
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幂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试解释“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的含义。
答:(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云破月灾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弄”字的妙处;答: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秋梦里。
这首元曲情景交融,诗人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两题。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答:(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两首写边塞的军旅生活的诗在艺术构思有何不同?答:(2)简析两首诗写景的作用。
答: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赶为斩楼兰②:[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楼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入用计杀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任选—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令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
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10.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冷泉亭林稹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不山时。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你认为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揭示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诗词鉴赏训练答案1.(1)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
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意思对即可。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结合词的上阕”的要求。
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来答。
)(2)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意思对即可。
第一点应扣住下阕“英雄恨……水东流”——恢复中原、施展抱负的雄心,随着江水,东逝而去——来答,只要答到“报国无门”等即可。
第二点应扣住“惟有”两字来答。
)2.[分析] 诗中的“衰”“寒”“暮”“孤”“客”“难”“泪”等都与“悲”有关系,应仔细品味。
[答案] 同意。
本诗全篇贯穿一个“悲”字。
首联写送别环境,点明“悲”字。
颔联写送别情景,又包含着惜别的感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更突出一个“悲”字。
少孤漂泊知己难逢,碰上你这个知音,又要分别,真是悲上加悲。
最后,仍归结到“悲”上。
故人已远,看不见了,只盼不久能再见,可是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全诗将惜别和感时、伤怀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回肠荡气的悲凉之感。
[评注] 此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把握,回答时要具体,切忌空泛。
3.(1)同意。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清幽平静。
这是以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2)鸟儿高飞,游云闲去,只留下独坐山上的诗人。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山是如此的有情,更显人之无情。
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答出横遭冷遇、处境寂寞凄凉等亦可)[评注]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1)题表面上看考查的是锤炼字词的能力,实际上仍要从诗歌形象入手,仍需要从表达技巧层面上分析。
从注文和考生应有的对李白背景知识了解中可知:诗人在“赐金放还”后的十年中,长期飘泊,饱尝生活的艰辛,看透了世态炎凉,加之早有的怀才不遇之感,必然对现实人生不满。
这样在考生眼前浮现的应是孤独落寞的诗人形象,而“尽”和“闲”不就是对这种形象的凸现吗?再从表达技巧上看,写“飞尽”和“去闲”这两种外界的动景不就是对诗人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的反衬吗? 第(2)题实际上考的是对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理解。
这首诗应属于缘情生景,对景色的描写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这正是由于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情感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结果。
解答此题既要恰当分析景色描写,又要能够恰当分析情感。
4. (1)前一个“春”指季节,大好春光;后一个“春”既指年华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
(2)“弄”宇,采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形象地传达出花在云散的情况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妖艳美丽的情态。
(意思相近即可)· [评注] 鉴赏诗歌的语言,也是考查的热点。
因此,评价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表达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5.[分析] 阅读这首元曲,关键是要按照命题者的要求来理解。
首先找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以“秋”为出发点,体味作者的情感。
[答案] (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
(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评注] 本题着重考查元曲的鉴赏评价。
解答时,首先要抓住重点意象,理解意象的内涵。
其次,找到曲眼,从中发掘作者的思绪。
6.《庆全庵桃花》答案:(1)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写《桃花源诗》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桃花源记》文章也可)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2)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
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意思对即可。
)7.(1)王诗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读者去遐想。
李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反面烘托的手法,别开生面。
(2)王诗写唐军在风沙遮天蔽日之时主动出征,起着烘托、暗示作用,暗示唐军的土气、威力,烘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
李诗前六句极写边地苦寒、军旅生活的紧张,意境苍凉而雄壮,反衬出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王诗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只是从侧面带出。
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像前锋打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李诗前六句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末二句借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土的爱国激情,雄快有力。
)[评注]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此类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该诗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主题),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抒发出来的。
这就掌握了做题的主动权。
8.(1)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扬与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2)例一: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
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反衬出了戍边将土的英勇精神。
例二: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仍然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评注] 此题设计了两个问题,前者从一个面上考查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考生若能联系到注解中所交代的背景以及诗歌中富有地域.特征的意象,总体情感应该是可以概括出来的。
后一问题是从具体的点上设计的,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有选择的空间,但答题时必须要详实,要有针对性。
这是首边塞诗,十分贴近广大考生的鉴赏水平。
它所表现的戍边将士的勇武精神以及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考生是十分熟悉的,至于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也是很突出的,考生若用心体会,不难明白其中的“妙处”。
9..①杜诗好。
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
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
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
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婉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
第一首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了项羽个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