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区公路的选线

山区公路的选线

浅谈山区公路的选线
摘要通过对山区公路中的沿溪线,越岭线,山脊线的选线基本
方法和理论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日前山区公路选线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措施。同时,文章还对影响选线的多种因
素进行分析,并概括出在山区公路选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山区公路选线
公路受到地形、地质、水文和气候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公路高
速发展的今天,道路选线仍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随着生产实践和
科学研究的知识累积,人们逐步掌握了如何利用有利地形、克服不
良地质和水文条件,并把各种自然条件下的选线方法同远景交通
量、路线使用性质以及工程投资之间建立起一个合适的关系。公路
的各种等级和各种使用性质的道路,
在这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山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
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问题复杂多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今天山区公路的建设规模日盛,山区公路选线的思路应该要先
进,因此对山区公路选线技术与方法的深入讨论及研究显得极为重
要。
一、山区选线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地质
山岭重丘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质情况变化大,除必须重视
大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测外,特别要注意小范围的地质灾害。
要对沿线居民进行专访调查,往往小型地质灾害处理起来较为棘
手,若在施工中产生将会造成资金缺口,并且延误工期。
2、恰当把握标准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
用最小指标或极限指标,但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在特殊地段适
当使用极限指标,从而保证线型设计达标、经济。
3、利于施工
在勘测设计中应该考虑施工的难易性,特别是山区新建公路,
设备、材料进场的难易和施工便道的造价必须重点考虑,其对整个
工程投资和工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
4、边坡
边坡的坡度设置及边坡处治方案是山岭重丘区设计中普遍存在
的问题,“新修公路三年垮”有它的特殊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如
果在设计中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是减少施工
中出现垮方的关键。造成垮方有施工方面的原因,而在设计中应注
意边坡地质变化、高边坡的处理和特殊地质路段边坡治理方案。
二、几种典型地段的选线
1、沿溪(河)线
重点考虑线位高低、左右岸选择、跨河地点选择。
(1) 线位高低:路线一般以低线位为主,但必须做好洪水位调
查,以保证路基稳定和安全。
(2) 河岸选择:路线应选择在地形宽坦,有阶地可利用,支沟
较少、沟长较短、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积雪和冰冻地区,
应选择在阳坡和迎风的一岸,除汽车专用公路外,一般公路可选择
在村镇较多、人口较密的一岸,以方便群众。
(3) 跨河换岸地点选择:应慎重选择跨河桥位,处理好桥位与
桥头路线的关系。
(4) 对下列局部地段选线应注意:临河陡崖地段,抬高路线线
位时,应注意纵面高低过渡的均匀;当采用低线位时,应注意废方
堵河、改变水流方面和抬高水位的影响。
2、 越岭路线
应重点考虑过岭标高、垭口地点及两侧展线。
(1) 过岭标高:过岭标高是越岭线布局的重要控制因素,不同
的标高会出现不同的展线方案。除工程地质不良和宽而厚的垭口
外,一般可用深挖方式过岭,当深挖在 25~30m以上时,则应与隧
道方案进行比较。
(2) 垭口选择:垭口是越岭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在符合路线
基本走向的情况下,应综合地质、气候、地形等条件,从可能通过
的垭口中,选择标高较低和两侧利于展线的垭口。对于垭口虽高,
但山体薄窄的分水岭,采用过岭隧道方案有可能成为更适合的越岭
位置时,亦应予以比较选择。
(3) 垭口两侧展线方案:首先应考虑自然展线,不得已时方可
采用回头展线。回头展线应尽量利用山谷(主沟、侧沟)、支脉 (山
嘴、山脊) 和平缓山坡等有利地形,并尽量避免在一个山坡上布
设较多和相距很近的回头曲线。
3、山脊线
在选择山脊线时,应注意分水岭平面不能曲折的迂回,各垭口
的标高悬殊不大,重点考虑垭口、侧坡及垭口间的平面纵坡。
(1) 垭口选择:分水岭方向顺直、起伏不大时,每个垭口均可
暂定为控制点:地形复杂,起伏较大且较频繁,各垭口高低悬殊时,
宜以低垭口作为控制点,突出的高垭口可以舍去;在有支脉横隔时,
对相距不远,并排的几个垭口,应选择其中一个与前后联系条件较
好的垭口作为控制垭口。
(2) 侧坡的选择:当分水岭宽阔、起伏不定时,路线以设在分
水岭顶部为宜。如需将路线在两侧山坡时,就选择坡面较整齐,横
坡较缓,地质、水文情况良好,积雪、冰冻和支脉分布较少的一侧。
(3) 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两控制垭口间应力求距离短捷,
坡度平缓。若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超过规定,则应视具体地形、地
质条件,采用深挖、旱桥、隧道等工程措施,也可利用侧坡、山脊
有利地形展线。
三、山区公路选线中存在的问题
沿溪线一般依山傍水,溪沟曲折,两岸山嘴犬牙交错,陡缓山
坡、悬崖峭壁与浅滩台地交替出现,平面往往被限制在较窄的范围
内,活动余地不大。因此山区沿溪布线在寻求较为合理的横段面时,
选线人员必须考虑路线究竟是走高线还是走低线,走溪的左岸还是
右岸,
在什么地方跨溪,同时还要考虑:沿溪线受洪水影响及威胁较
大,特别是路线的标高较低时,更要求充分地掌握洪水情况;路线
常遇悬崖陡壁及复杂的地质不良地段,路线绕避的余地较少,造成
土石方工程集中且工程量较大,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路线常与较
多的支流相交,
因而需修筑较多的人工构造物。所有这些因素都给选线人员带
来了相当的困难。
越岭线也给选线人员带来巨大困难:越岭线由于纵面上连续升
坡,高差变化大,平面上迂回曲折,使里程有所增长;常遇地形复
杂,山坡陡峻及鸡爪山形地带,造成陡弯多、线形差和工程量增大。
路线隐藏性较差,施工、养护和运料不如沿溪线方便:低娅口小,
展线距离短,工程量小与高娅口易展线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在
越岭线中,由于各坡点主要是分段控制平均纵坡布设的,选线人员
难免会对具体纵坡大小的安排、路基稳定、填挖方数量以及采用什
么形式的路基考虑不够。
结束语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应该不断升设计理念,提
高设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原则,按交
通部公路勘察设计典示范工程的有关要求,从源头抓起,搞好山区
高速路的选线设计,把选线设计与路基环保设计理念为一体,从根
本上避免高填深挖。不把工程本身和投资放到路线方案的第一取舍
位置,而应首先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或对环及景观影响较小的方案,
使公路路域与周边环境为一体,取得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良
好效果。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除了考虑主要的技术准外,还必须把公路平
面线形影响交通安全这种理念贯彻到整个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周立功. 基础建设应用新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00.
[2] 杨峰, 苏红旗. 地质雷达技术及其在公路隧道质量检测中
的应用[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5, 22(10): 8- 10.
[3] 魏庆鑫, 李成河, 杨清宝. 地质雷达在公路行业应用简介
[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 31(5):50- 52.
[4] jtj012- 9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s].
[5] 胡进峰, 周正欧, 孔令讲. 探地雷达多目标识别方法的研
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6, 28(1): 26- 3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