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瑕疵
一:意思表示概念及其要素:
(一)诸多学说之辨析
意思表示是指企图将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
关于意思表示的构成成分,民法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
如德国通说主张,意思表示可分为主观要件及客观要件,前者为内心意思;后者为此项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
在此基础上,德国通说进一步认为:主观要件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识、效果意思。
所谓行为意思,指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即实施某项外部行为的、有意识的意志),如餐厅里取用食物,在收费停车场的停车,如果是无意识的行为,则不具有行为意思。
如受催眠所为的行为,受物理强制行为等。
所谓表示意识,指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的意义。
效果意思,是指行为人企图通过表示发生某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
表示意识和效果意思是相区别的。
如,行为人在合同上签字,认识到其签字的行为是表示行为,会产生某种法律效果,则该认识便是表示意识。
如果行为人意图通过合同和相对人产生买卖关系,则该意图便是效果意思;概念图如下:
再如,近江幸治在其《民法讲义Ⅰ》中提到:日本意思主义认为,意思表示由效果意思、表示意思(意识)和表示行为三个要素构成。
三个要素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概括,即由“动机”引导而具体形成“效果意思”,并以“表示意思”为媒介进一步实施“表示行为”。
概念图如下:
又如,我国民法学者王利明主张“三要素说”,即意思表示由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三项要素构成。
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为标的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
其中,目的意思又包括要素、常素及偶素。
要素是指构成某种意思表示所必须具备的意思内容,如买卖合同中的标的。
常素是指行为人作出某种意思表示通常应含有的、内容完全等同的意思要素,如违约责任条款。
偶素指并非某种类型的意思表示必须或当然具有,而是基于当事人的特别意图所确定的意思表示的意思要素。
如约定以蒙古文字拟定合同。
概念图如下:
除上述所列观点外,我国民法学界对于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尚有“五要素说”(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表示行为)。
问题:大家认为哪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
我们小组认为,德国通说的观点更具有合理性。
不论是目的意思、效果意思亦或表示意识,三者均是行为人主观(内心)意思的某一特定方面。
当初在制定德国民法典时,起草者便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其中。
因此,将“行为意思”、“表示意思”和“效果意思”纳入“内心意思”项下,并将“内心意思”作为与“表示行为”同一层次的作法,更具有逻辑性及结构性。
(二)意思表示成立的必备要素
虽然意思表示包含上文所述的诸多要素,但并非每一要素均是意思表示成立之必要。
王泽鉴教授认为,“表示行为”及“内心意思”中的“行为意思”是意思表示成立的必备条件。
“效果意思”不是意思表示成立的必要条件,当“效果意思”欠缺时,则会产生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情形。
“表示意识”是否为意思表示成立的必备条件,目前尚存在争议。
无效说认为,欠缺表示意识,则意思表示不存在。
梅仲协先生就认同此观点。
有效说认为,欠缺表示意思不会导致意思表示无效。
(台湾作法是类推意思表示错误的有关规定适用) 二:意思表示的瑕疵
(一)意思表示瑕疵的分类
近江幸治在其《民法讲义Ⅰ》一书中,用两小节的篇幅讲述意思表示瑕疵的问题,分别
是第二章第二节“意思欠缺”与第二章第三节“瑕疵意思表示”。
为了方便同学,我将内容
概括为如下图:
情形二:在购车合同中,V与K约定:排除V(出卖人)的权利瑕疵责任。
此时,V错误地以为物的瑕疵责任也被排除。
那么,V可否以对表示的含义发生了错误认识为由,请求行使撤销权?(权利瑕疵责任:出卖人担保其出卖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完全转移于买受人,第三人不能对标的物主张任何权利;物之担保责任是指担保标的物应具有通常的品质或者特别约定的品质)
(C)因错误而撤销的前提条件。
(1)有“错误”的情形存在。
(2)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
错误须是意思表示原因。
二者的关系体现为,表意人在“知道事情情况时”不会作出该意思表示的,则可以撤销。
但是,如果表意人在未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同样会作出该意思表示的,那么错误在主关的重要性可被否定。
当然,我们在评价行为人在知道事情情况时,会不会为意思表示,应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出发。
例子,X欲在某旅馆订31号房间,却错订为13号(13号在西方为不详)因为迷信他不打算入住。
虽然存在主观上的重大表示错误,但是X无权撤销,因为13号这个房间号码是不会对一个理性人的选择产生影响。
如汉斯所言:“重要的是错误人作为一个理性人在‘不受固执、主观情绪以及愚蠢观念的影响’的情况下是否会作出该意思表示。
(3)撤销表示。
包含以下内容:一,撤销必须被表示出来。
二,由撤销权人向撤销相对人作出
所谓撤销权人是基于意思瑕疵作出意思表示的人(表意人)。
撤销相对方是对其作出撤销表示的人。
如在双方合同中,撤销相对方即合同相对方。
在多方合同中是受撤销影响的所有参与人。
在受领的单方法律行为中,相对方是对其作出表示的人等。
(4)撤销的不延迟。
“不迟延”的法定定义是,在撤销权人知道撤销原因后,须在没有过错的迟延情况下进行撤销。
期间开始于权利人得知可靠的撤销原因之时。
但这不意味着“立即”进行撤销,而是应当在分析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在个案中哪种期限对撤销权人而言是合理的。
若是对不在场者作出撤销,则撤销效力在到达时生效。
就适时性而言,不迟延寄出即可。
因此,寄出和到达期间的迟延责任,不由撤销者承担(撤销人无过错)。
(5)排除原因不存在。
排除原因包括:一,超过法定期间。
如台湾法第90条规定:“前2条之撤销权,自意思表示后,经过1年而消灭。
”,如德国民法第121条第二款,自可撤销的意思表示作出起已经过十年的,不得撤销。
二,被撤销权人认可的法律行为。
三,通过诚实
信用原则排除撤销权。
汉斯认为,即便所查明的意思和表意人真实意思不相符,但如果“错误”对表意人更有利,那么表意人不得撤销。
四,错误须非表意人自己过失所致。
如台湾民法典规定:意思表示的错误因表意人之过失者,不得撤销(第88条第1项但书)。
(D)基于错误进行撤销的后果。
(1)法律行为的无效。
包括以下内容:一,所谓的法律行为无效,不会使无错误的法律行为代替了有瑕疵的法律行为(因此,不会以表意人的真意替代错误)。
所以,有瑕疵的法律行为只是通过撤销被取消了,而非被改正。
二,被撤销的法律行为并非在做出撤销表示时无效,相反。
撤销使法律行为自始无效。
三,撤销不仅导致单方法律行为无效,而且能使合同无效。
虽然被撤销的是基于错误而作出的单个意思表示,例如要约人撤销要约,承诺人撤销承诺。
但因一方有效的撤消了意思表示,导致合同就因此缺少必要的意思表示而无效。
四,可撤销的意思表示既可是债法合同的意思表示,也可是物权法上的履行行为。
若仅合同的意思表示是可撤销的,则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后,合同失效。
如果一方已经违约,则已经履行的部分由于欠缺法律原因,可基于不当得利被要求返还。
如仅履行义务是可被撤销的,则仅能撤销履行行为。
(2)损害赔偿义务。
包含以下内容:一:义务主体是作出瑕疵表示的人,但其责任不以过错为前提);权利主体包括表示受领人以及利益呗涉及的第三人。
但是要排除那些知道或者因为过失不知道撤销原因的人。
因为这里需要保护的利益是信赖利益。
所以被保护的对象是信赖且为有效信赖表示的人。
二,赔偿损失范围。
以德国立法为例。
被赔偿的只是信赖损失,不包括履行损失。
信赖损失最高以履行损失为限赔偿(德国民法第122条第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