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期2012年2月《论语》中的学习方法王向东(新华日报,江苏南京210005)摘要:一本《论语》就是一部学习方法大全。举一反三、见贤思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都告诉我们一种认知的方法。既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又要学研结合、学创结合,还要学用结合、学行结合。研究学习方法,还要注意调整学习心态,做到自谦、自律、自强。关键词:论语;学习方法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0142(2012)01-0001-101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己的主动精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即使再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法给你提供帮助。首先,乐趣和嗜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人不是天生就好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多少人能天生乐学。晋代有个知识分子张叔辽,曾经写过一篇《自然好学论》,认为人一出生之后,就一定会好学。他说学习不需要教育,每一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很好学。大名士嵇康却不赞成这种看法,专门写一篇《难自然好学论》加以驳斥。后来鲁迅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中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我看,嵇康说的是老实话。读《论语·雍也》,有孔子一句话,很值得注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对学习的基本看法之一。一个人要是对这件事感到快乐,肯定会沉浸其中,自然而然他就有动力。这是从理论上说。从实践来看,同学们从小学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先后十几年,你这个读书,快乐吗?恐怕很多同学会说,我们一点都不快乐。原因在哪里?那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为了文凭而读书,他快乐不起来。这叫做没有办法,逼上考场,如同逼上梁山,哪有什么快乐可言。但是,有同学曾经在课堂上偷偷摸摸看些东西,在宿舍里拼命熬夜看些东西,却从来不觉得不快乐。相反,他的动力非常强,他不要人催,不是别人强迫的,而是自然而然。为什么呢?因为他喜欢这个东西,他自己从中间感受到某种乐趣。由此可见,学习最大的动力在哪里呢?就在于你要对它感兴趣,而且至少要从中品尝到它的某种程度的乐趣。一个人如果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给社会做贡献,到学校来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一种本领,都是为了将来的发展,为了能够给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做贡献,很自然就会对它感兴趣。兴趣越来越浓厚,乐趣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所以,如果要把学习搞好,首先必须对你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这是一个前提。否则,你再去怎样研究学习方法,也不会有多少用处。过去许多人学习甚苦而收效甚微,原因可能很多,最基本的一点,我看就是忽视了这个前提。其次,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不是一天就可以产生的,不是今天听一个报告,明天就一下子产生了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实际上,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是一个逐步培养、逐步变化的过程。同学们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有的同学过去在这方面不太注意,认识不作者简介:王向东(1949-),男,江苏姜堰人,主任编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Vol.12No.1Feb.201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zhouPolytechnicCollege清,意识不强,不要灰心。不要说我们前面这些年都没有好好抓住,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如何才能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有一个崇高的理想,有一个学习的热情。我看不要紧,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培养,首先逐步培养自己的积极主动精神。《论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孔子收学生,有一个标准,叫做“有教无类”,就是不管学生是什么情况,只要来学,他都收的。但是,请注意,他教学生,也有一个标准,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也是孔子对学习的基本看法之一。同学们,请你们一定要记住这八个字。老师们,请你们也一定要记住这八个字。我们今天讲的“启发式”教学,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这八个字来的。什么叫做“不愤不启”?什么叫做“不悱不发”?“愤”是什么意思?就是心里想知道,可是却做不到。什么叫做“悱”?意思就是嘴巴里想说,却说不出来。这两个字加起来,就叫做心欲之而不能,口欲言而不得。这就是“愤悱”这两个字的意思。换话句话说,你自己主观上产生了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愿望,老师就来教你;你如果自己对这个问题不产生兴趣,本身没有追求的欲望,老师就是讲给你听,你也听不进去,收效也不可能大。硬是往下灌,满堂灌,效果就很差。所以,学习本身它应该是两个方面的集合。求学的人,自己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心里头想了解它,想把它搞清楚,迫切地想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会表现在行动上;老师必须把握这种火候,及时来教导你,就是一种启发式,帮助你引导你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如果自己没有一种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地方生根,因此学习就总会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一旦处在被动状态,往往就同打仗一样,必然要经常打败仗。同学们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我们看过很多电影、电视。这个主动打仗与被动打仗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认真思考。有的同学学习上一度时间可能不理想,原因在哪里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我看,就是打的被动仗太多。有同学问我,王老师,我们已经都大二了,都大三了,我们现在发奋,还来得及吗?当然来得及。我说,你还小得很啊。孔夫子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知老之将至”,由这句话可以推断,孔夫子自己到了晚年,还是在发奋,还是在认真求学。我们同学的年纪,大二大三也就二十岁左右。事实证明,只要有学习的自觉,任何时候都不晚的。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个苏东坡,他父亲叫苏洵,又称苏老泉。《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与《宋史·苏洵传》记载一致。司马光给苏洵妻子写墓志铭,说苏洵所以晚学,是受了养家糊口之累。《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云:“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司马光此文,是应苏洵的两个儿子之请而写的,内容应该可信。苏洵自己的说法则稍有不同。《嘉祐集》卷十二《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其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别。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巳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大体说来,这位苏洵,年轻的时候不好好读书,错过了时间。25岁之前狂妄得很,认为自己写的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第一。25岁跑到京师,看了人家写的文章,气得一把火把自己过去写的文章都烧掉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才认真读书。主动下功夫以后,情况不一样。同学们想啊,唐宋八大家,一共才八个人,他老苏一家就有三个,不简单啊。他自己跟他两个儿子一样,终于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他用功就很晚啊。有这样的事例在前面,同学们你只要想主动学习,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反求诸己,一以贯之,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论语》中孔子两句话,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一句是《卫灵公》篇的“君子求
第1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诸己,小人求诸人”。泰州地方话说“睡不着,怪床杠”,这话很有意思。学习搞不好,不要埋怨客观条件。天下所有事,靠得住的只有四个字,叫自力更生。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看你自己是不是真心诚意下决心去做这件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怨天由人,不要埋怨客观条件。孔子的第二句话,是《宪问》篇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同学们可能不大懂,孔子那个时候还有古时候吗?当然有啊。孔子所说的“古”,是从他那时再向前数的古代的人;孔子所说的“今”,就是他同时代的人。孔子认为,在他之前的古代,求学的人,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业务素质,把自己这个“人”做好,做个名副其实的“人”。但是,他同时代的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所谓“今之学者为人”,意思就是这种人的学习,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他们的学习,只是为了准备和别人交换,这种交换有时不过仅仅是为了一只饭碗,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人格修养、社会作为,来决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学习目的不一样,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实际上,孔子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教育的根本弊端,即由此而来。总起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乐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习需要主动自觉地追求。认识了这两点,坚持一以贯之,反求诸己,学习才能对自己真有帮助,学习也才能真有收获。有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学习就会主动自觉,就会自觉研究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的主动精神就有了立足点。以上说的这些,算是开场白,或者说是打个基础。2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我看到有的老师跟同学们讲,你基础不错,为什么学习效果不理想呢?你要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啊。这个话,当然不错,可惜多数时候只是一句大而化之的空话。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你的成绩单上班主任写的评语,是不是有改进学习方法这一条。我女儿读书期间,有一次看她的成绩单上有这句话,就问她,老师叫你改进学习方法,你现在用的是什么学习方法啊?要怎么改进啊?怎么改?怎么进?从哪里改起?改到哪里才算进?女儿朝我瞪瞪眼睛,说:爸爸,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什么叫做学习方法。我说,你既然不懂,就去问老师啊。同学们,你们今天已经念到大学二年级、三年级,请问你到今天为止,先后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我大胆说一句,能够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人,恐怕不会多。为什么?原因就在学习方法有点神秘,有点玄虚。它一直是个非常笼统的词,就是个概念,没有多少人去研究它,更没有多少人去细化它。真是误人子弟。实际上,学习方法是很具体的东西,应该把它明确起来,落实下去。天下一共有哪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哪些用处,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学习,都应该做一些认真的总结。认真学习《论语》,你会忽然发现,一本《论语》就是一个学习方法大全。什么叫大全?等于说,天下所有的学习方法,它里面基本上都有。认真学习《论语》,在学习方法问题上,你会豁然开朗。第一,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天下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举一反三。这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而言,弄懂一个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弄懂这一个具体问题,而且要从弄懂这一个问题中间,找到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规律。这叫做推理能力。《述而》篇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成白话,意思就是你不能够举一反三,下一次就不要来问我了。再说明白一点,你假如不学会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当然,不教你,是句刺激人的话,不是当真不教,是提醒你一定要先学会举一反三。在这方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是怎样实践的呢?《公冶长》篇有一段对话。孔子有一次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哪个学习效率更高?”子贡说,我哪敢跟颜回比。为什么我不能和颜回比呢,我没有他推理能力强。他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叹口气说:“是不如他。我跟你两个人,都不如他。”孔子这句话,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是包含着许多信息。第一,孔子很重视学习效率;第二,孔子很重视推理能力;第三,孔子觉得自己的推理能力也不如颜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推理能力,对于学习效率而言,多么重要。可是我们常常连举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