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讲课提纲修改稿)一,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1,乐趣和嗜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3,反求诸己,一以贯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二,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1,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2,见贤思齐,提高鉴别能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3,掌握规律,提高认知能力●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附录利其器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器”A范仲淹认为“礼义”亦“器”《范文正集》卷二十有《礼义为器赋》,他说:“礼义交举,圣贤是崇。
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
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
前典可稽,格言斯启。
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
”原文:礼义为器赋(崇礼明义斯以为器)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本于太一寕因雕琢之劳见无不为岂定方圆之体不速而成与世作程于以致满而不溢于以知用之则行见者之谓智述者之谓明合二美以同归皆能致用列五常而共乆何患易盈是以化彼邦家器兹礼义其美也混而为一其设也分而为二助政教而可大贯古今而不坠宣尼始问于周史雅契求新晋文首定于襄王允符先利岂不以为君之柄也非礼何持立人之道也惟义是资居上而不我遐弃化下而何莫由斯有之则安在倾敧而莫覩闻而能徙信用舍以从宜是知彼器也利乃生民此器也归诸君子盖用之而可资故喻之而有以察其无体可忘尚象之言执以卫身讵有假人之耻念兹在兹无为而为但守执虚之戒难忘持满之规安上治民寕使乎小人乘矣见危致命岂惟乎长子主之今国家稽古不忘宣风遐被其礼也同二仪之节其义也正四方之志覆万国而无疆通大道之不器B顾炎武强调“器识为先”顾炎武《与人书十八》原文:《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
”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
悬牌于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耶?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耶?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终已辞之。
盖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
今犹未敢许也。
此非仆之言,当日刘叉已讥之。
刘忠肃指刘挚,字莘老,东光(今属河北)人。
宋嘉祐进士,官至侍御史,谥忠肃。
中孚指李颙,字中孚,陕西周至人。
清初著名学者之一,与孙奇逢、黄宗羲齐名。
明亡后隐居讲学,与顾炎武友善。
李颙再三请顾炎武为他母亲写传,顾炎武有《与李中孚书》,其中曰:“太夫人祠已建立否?委作记文,岂敢固辞,以自外于知己。
顾先妣以贞孝受旌,顷使舍侄于墓旁建一小祠,尚未得立,日夜痛心。
若使不立母祠,而为足下之母作祠文,是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矣,足下亦何取其人乎?贵地高人逸士,甚不乏人,似不须弟;若谓非弟不可,则时乎有待,必鄙愿已就,方可泚笔耳。
”可参看。
刘叉是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
主要活动在元和年代。
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
韩愈善接天下士,他闻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之上。
后因不满意韩愈为谀墓之文,攫取其为墓铭所得之金而去,归齐鲁,不知所终。
《唐书·韩愈传》:“刘叉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持愈金数斤而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愈不能止。
”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书》论清末学风与文人:“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聘辩之具,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贵耳,转相欺谩,不以为耻。
至如仕途积习益尚虚文,奸弊所在蹈之而不怪,知之而不言。
彼此涂饰,聊以自保,泄泄成风,阿同骇异。
故每私发狂议,谓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
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
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方今时事孔棘,追究厉阶之生,何尝不归咎于发难者?彼岂实见天下之大计,当痛惩而廓清之哉?岂豫知今日之变实能自我收之哉?不过以语言欺人,思先登要路耳。
国藩以兹内省,早岁所为涉览书册,讲求众艺者,何一非欺人之事?所为高谈古今,嘐嘐自许者,何一非欺人之言?中夜以思,汗下如霤。
顷观先生所为楹帖,‘道在存诚’云云,旨哉!其暗然君子之言乎?果存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镜海先生庶几不欺者也。
……若夫读书之道,博学详说,经世之才,遍采广询,自度智慧精神,终恐有所不逮。
惟当谨守绳墨,不敢以浮夸导子弟,不敢以暴弃殆父母之遗体。
”姚鼐《稼门集序》曰:“天下所谓文者,皆人之言,书之纸上者尔。
言何以有美恶,当乎理、切乎事者,言之美也。
今世士之读书者,第求为文士,而古人有言曰:‘一为文士,则不足观。
’夫靡精神、销日月,以求为不足观之人,不亦惜乎!徒为文而无当乎理与事者,是为不足观之文尔。
”姚鼐《复钦君善书》又曰:“夫文技耳,非道也,然古人藉以达道。
其后文至而渐与道远,虽韩退之、欧阳永叔不免病此,况以下者乎。
”姚鼐《翰林论》又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
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
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
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
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
”可一并参看。
姚鼐《翰林论》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
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
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
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
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
”姚鼐是从“道”与“技”之别看“器识为先”。
可参看。
4,六个结合,提高学习能力①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坚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学问结合●子入大庙,每事问。
(《八佾》)●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泰伯》)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强调学与问、学与思综合训练,即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合●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附录古人主张游学天下,开阔视野,增加积累,扩大胸襟A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红门宫下有一座“孔子登临处”石坊,传说是孔子登临故址。
开眼界:《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
”增学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到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懂社会:《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胡瑗:“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
必㳺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王铚《默记》卷下记他带学生游华山,“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
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
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原文:胡先生翼之常谓滕公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必㳺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一日常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㳺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歩既上至关门与滕公诸人坐门塾少憇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滕公常语人胡先生有人伦鍳在太学时如窦卞汪补之一时学者数百人相随每于众中常称誉安焘序厚卿曰安秀才骨相他日必贵如此数十次众有不服者请其由先生曰此亦易见尔安君金玉色也金玉必须富贵者所用置之粪壌可乎人有瓦砾色者至多若瓦砾者何所用耶亦不待相书而后知也众人乃服其后安公三作执政初预政父母俱存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以终C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字之书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无字之书更加重要。
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才能读出自己的创见。
宋朝画家刘彝《画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说:“《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他们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以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很大程度得力于他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
他说自己“自少至老,手不舍书。
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他的著作《日知录》“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说:“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