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美传统文化

欧美传统文化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

而且德国人很认真,和过于认真而带来的貌似死板。

你可以把这些见闻当做笑话,只是不要试图利用这些,比如做假或者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讲求踏实。

拿他们的房屋建筑为例,虽然在式样上并不美观,但朴实无华,整齐大方。

每一种材料,如玻璃、锁、铰链、搭钮、开关、灯罩、窗帘、衣架等等,纵然是极微末的,也都坚牢稳固,毫不马虎。

他们宁可失之笨重,极不愿敷衍潦草。

在德国,任何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项设备,似乎都为百年大计打算。

因战争而破坏的东西,修复的时候都要恢复原样,这并不是为守旧,而是表示德国的东西坚牢可靠、不易损坏的优点。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严肃拘谨,但态度诚实可靠。

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识的德国人,要想和他聊天,谈笑风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问路,那么他便会不厌其烦地来帮助你,他自己不知道,会替你去请教别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让你弄明白不可。

有一个德国汽车司机,因把雇主送错了地方,发现后就立即开回去,向雇主道歉,并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后一段路程的车资。

也重实惠不尚虚文。

国外流行的一种就餐方式——自助餐,也正是德国人所发明的。

在德国,那种自助餐小店特别多,顾客自己拿盘,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备刀叉碗盘,给你一张纸,就用纸裹着食品吃,或者用竹签串着吃,没有人来侍候你,收费也特别便宜。

根据德国的影片也可以了解到德国人的更多。

首先是《疾走罗拉》
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

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

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于是罗拉开始疾走!
(一)罗拉第一次疾走
当罗拉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思索着该问谁借10W马克来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搜索,锁定了自己的父亲。

女儿向父亲要钱理因说是天经地义,其实是罗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现,毕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长久之痛,这场景隐约暗示了罗拉是一个非自立的红发毛头小孩。

跑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后,却被父亲拒绝。

在这过程中,罗拉没有任何反抗,顺其自然地被父亲赶出大厦。

在绝望当中,与曼尼共同抢劫了超市,仓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

当罗拉被枪击后,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的话,可以发现罗拉把头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反映出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

这的的确确是悲哀的一面,强烈衬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应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赖型,失败性。

(二)罗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罗拉选择了比第一次合适的路线,因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明显的缩短。

在进入父亲的办公室后,与父亲直接冲突,并用保安的枪对准了父亲,强迫他交出10W马克的现金。

女儿的这一态度,把父亲吓了个魂飞魄散。

这段影片的内容,与罗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质的飞越,罗拉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懂得了与凶残
的男性面对面的对抗。

但与放弃了打劫的曼尼相见后,曼尼却被卡车撞死。

当曼尼被车撞后,也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镜头,所不一样的是,曼尼却把头靠在了罗拉的手臂上。

这一镜头的区别,完全诠释出女性跟男性地位的转变。

但这次的奔跑却跑出了女性的呐喊,跑出了女性的执着,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但罗拉还是没有成熟,因为她依旧跑到父亲的办公室,依靠亲人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三)罗拉第三次疾走
罗拉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忽略了客观因素,直击父亲的办公室。

由于时间掌握的原因,父亲已经离开办公室,失望的罗拉只能依靠赌博来为自己争取一丝希望。

就是因为这个场景的出现,罗拉彻底抛弃了男性的救助,也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依赖思想。

赌博中,罗拉的大声嘶吼,吼出了女性的自强,吼出了女性的自信。

赢回了10 W马克。

而且曼尼也抓到了流浪汉,夺回了原来的10 W马克。

故事完美结局。

三次疾走,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这是女权胜利的象征。

这三个场景,也彻底改变了曼尼窝囊废的性格,也彻底改变了软弱男人的心理思想,与罗拉的性格相辅相成。

所以影片不仅打着“女权万岁”的口号,而且也打着“男女平等”的口号。

因为只有男权与女权平等,这个世界才能维持稳定。

接着是《再见列宁》
影片讲述了在东德生活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越过柏林墙投奔西德后,留下了母亲与两个子女在东德继续生活,失去了父亲的母亲嫁给了社会主义,在1989年这个特殊历史时刻,母亲目睹了亚历山大因为参加夜游示威而被警察逮捕,导致心肌梗塞昏迷,昏迷持续了八个月,在这期间,两德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德的社会主义被西德的资本主义替代,柏林墙被拆除,两德统一。

在八个月后,母亲苏醒了,亚历山大听从了医生的劝告,知道母亲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则性命堪舆。

亚历山大知道母亲无法承受失去社会主义信仰的打击,所以将母亲接回了家,在母亲那仅有几十平的小屋里开始了东德社会主义的重建,亚历山大用了很多方法进行蒙骗,包括强迫邻居穿以前的旧衣服、把罐头改装成苏联食品、绝口不提柏林墙等等。

但终于有一天,身体渐渐恢复的母亲独自走出家门,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为解释一切,亚历山大用录像带制造了1989—1990年间德国历史事件全新但离谱的版本。

影片是完全以亚历山大的视角来讲述,在他的讲述中,穿插了整个那个时期的社会变更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虽然完全个人化的讲述角度有着太多的主观性,但这只是影片的叙事形式,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也是主观的。

对于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们,对这个讲述的世界感到很熟悉,丝毫没有因为国家不同的差距而产生理解上的难度,反而感到一丝相似与亲切。

片名叫《再见列宁》,影片中却没有出现列宁,有的只是列宁的雕像与列宁的思想,在本片中,他俨然成为制度与信仰的象征。

再见列宁,我想最浅显的理解就应是告别以往的生活,对已被替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告别。

再是《布达佩斯之恋》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德国工业巨子携妻来到布达佩斯的拉士路餐厅庆祝80岁生日,指名点唱著名的《忧郁的星期天》。

当音乐声起的时候突然倒地毙命。

而镜头瞬间回到上世纪的30年代,拉士路在布达佩斯特开了一家高级餐馆,女友伊莲娜也在那里工作。

他们请来的钢琴师安拉斯是一个不苟言笑、神
秘兮兮的人,他对依洛娜颇有好感,而拉斯洛似乎并不在乎他们超越一般朋友的关系。

安德拉斯为她特别写了一首歌,虽然没有歌词,但那令人心碎的旋律通过唱片打动了很多人的心,据说曾造成上百人自杀。

汉斯是一个德国商人,他也爱上了依洛娜,遭到拒绝后跳进多瑙河,所幸被拉斯洛救回。

后来他从德国返回时,身份变了,成了纳粹再次来到布达佩斯,当年对伊莲娜的爱恋变成了可怕的占有欲,借助暴力恐怖,在拉士路的餐馆,汉斯强迫阿拉迪为他演奏《忧郁的星期天》,阿拉迪以沉默来抗拒,伊莲娜为了救他含泪唱起了《忧郁的星期天》,阿拉迪情不自禁地为她伴奏,《忧》曲的这一次出现是钢琴伴奏下的女生独唱,歌词哀怨动人,悲伤欲绝,敏感的钢琴师误解了伊莲娜和汉斯的关系,以为伊莲娜为了求生已经出卖了肉体,不堪侮辱的他终于为了尊严吞弹自尽,为这支曲子写下了最后一个悲伧的休止符。

不久以后,为了铲除最后一个情敌,汉斯不惜把自己的救命恩人拉士路投进奥斯威辛集中营。

并且设计占有了伊莲娜的身体。

影片的结尾,镜头回到现今的餐厅,原来这个猝死的工业巨子就是50年前恶贯满盈的汉斯。

他并非死于心脏病突发,而是死于有预谋的“食物中毒”,而“凶手”恰恰就是女主人公伊莲那。

这部电影很吸引人,从整体看,是一出精心构造的传奇,具备一部商业爱情电影的应有元素。

尽管这部电影看起来很有小资情调的味道,但仍是一部很好的融合了艺术气息的商业影片。

爱情、复仇、情欲,皆以奇制胜。

爱情是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这个女人的恋爱自由主义让自己拥有两个男人,却只让这两个男人共同拥有她,并且这种拥有竟然取得了平衡。

复仇却也是横隔了半个多世纪后的复仇,女人将年已八十的纳粹军官汉斯杀死在生日宴会的餐桌旁,并由此引出故事缘由,这女人将汉斯杀死最终的原因仍然是因为她曾经以自己的美貌勾去了汉斯的魂,当汉斯还是个无名小卒时,突兀的向女人求婚,女人很轻蔑的拒绝了,汉斯失落的由布达佩斯回到柏林,当汉斯再次出现时,他变成了有权有势的纳粹军官,于是他将以往的一切压在脚下,也将女人压在脚下,复仇是最有戏剧性的元素之一,但这部电影没有将这条线索太张扬开来,有些含蓄,却有很强的爆发力。

由这传奇而生的种种情欲刻画,甚为细腻,绝美女人的赤裸胴体,引诱人们的情色之欲,电影于是便也增加了许多勾人的情愫。

女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将身体献给三个男人,也便成为了一个不易磨灭的传奇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