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国宝开口说话的新颖角度、适应网络传播的“微纪录”样式、贴近年轻人日常的“萌言萌语”、各路高科技齐上阵的视觉奇效……都是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要素。

但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如果,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反而会,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

( )。

不可否认,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但为了追求这种好看却让内容失了真,在镜头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演绎历史,其根本目的是迎合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

反观《如果国宝会说话》,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

”这句话道出该片制作的关键在于。

第二季创作扩大了文物选取范围,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轨迹。

另外,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使作品更加贴近学术前沿。

而在制作层面,进一步采用新技术,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本末倒置削足适履美轮美奂如琢如磨B.舍本逐末削足适履光彩夺目精雕细琢C.本末倒置生搬硬套光彩夺目如琢如磨D.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美轮美奂精雕细琢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存在争议B.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争议不断C.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有争议D.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争议不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B.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C.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D.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喋血.(xuè) 撂.下(liào) 磕.磕绊绊(kē) 忸怩.(nie)B.怯懦.(nuò) 踌躇.(chú) 似.的(shì)包扎.伤口(zā)C.半晌.(xiăng) 瞅.见(chǒu) 着.恼(zháo) 睚眦.必报(zì)D.创.伤( chuàng) 戊戌.(xù) 叱咤.风云(zhà) 发髻.(jì)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惨淡诧异间牒欣然前往B.和蔼编辑惩创殚精竭虑C.暮霭苟活流言暗然神伤D.流逝踌躇凶残绝秘文件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内容分“风”“雅”“颂”三大类。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D.《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7.下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各扎成一个结,形如羊角,故称“总角”。

B.古人纪年由天干、地支组合而成,六十年为一循环,故称“花甲子”。

C.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4点.D.《离骚》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格。

8.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①五里一徘徊②便可白公姥③昼夜勤作息④本自无教训⑤逼迫兼弟兄⑥我有亲父兄⑦否泰如天地⑧贵贱轻何薄A.①③⑥⑦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⑧ D.①④⑦⑧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⑦女之耽兮,不可说也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④⑦二、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节选)鲍鹏山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

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

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③忠而见疑,便是怨。

这怨之来处,即是“忠”。

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

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

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④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在屈原这样一位向君权输诚的人那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

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

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在我们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

这后一点,也许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

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⑤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不公与伤害,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

⑥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

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⑦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决不退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观念,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

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

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⑧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

所以,如果我们说,《诗》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

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有删改)10.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②③④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对君是忠、怨,对小人是归罪、憎恶,对自己是赞扬、坚持。

B.第⑤段中,作者从主体、个性化程度、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

C.这篇散文通过解读作品来挖掘屈原内心,塑造出了一个坚持自我、决不让步、愤怒而坚韧,代表个体向社会宣战的伟大斗士形象。

D. 散文整体语言风格柔婉细腻、含蓄蕴藉,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旁征博引,把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功底融入字里行间。

11.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

(6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