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食品包装原理和方法.

_食品包装原理和方法.


4 其他污染及变质
4.1 热污染及变质
4.1.1 热污染的形式
燃料燃烧和工业废热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室内气体的排放(空调、排气扇、烟气筒等)
制冷剂的排放使太阳辐射增强
地表状态的改变与破坏(森林植被的减少)
4.1.2 热污染对食品的破坏
热污染使环境温度升高,破坏了食品原 料生存环境和食品的贮藏环境; 如水温升高,水生动植物生长发育受阻; 高温微生物活动加强;酶促和非酶促褐变加
食品包装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着 色、涂覆遮光层等)来提高材料的遮光效果
问题 ? 怎样解决包装食品的可视 性要求和光对食品品质的影 响问题?
2 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2.1 氧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破坏作用
① 氧使食品中的油脂氧化产生异臭和有毒物质 ② 氧使食品中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失去营养价值 ③ 氧使食品中的色素发生褐变 ④ 氧使微生物容易生长繁殖,造成食品腐败
卫生质量
污染后的食品可能引起具有急性短期效应的食源
性疾病如致急性和慢性中毒外或具有慢性长期效应
的食源性危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食品污染的分类和来源
分类 有意污染 无意污染
生物性污染 食品工业使用的 致病细菌、霉菌及其 酵母、霉菌等 毒素;寄生虫(卵) 病毒;昆虫等 化学性污染 食品添加剂 农药;有害金属; 多环芳族化合物; N-亚硝基化合物等 放射性污染 食品辐照处理 环境放射性本底及 放射性污染
2.3.6 重金属污染
汞、铅、砷、锑、镉等,可与人体内的蛋 白质、酶结合成不溶性的盐使蛋白质失活
3 农药残留污染及变质
——主要指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残留在 土壤或植物体上,据对全国372片大面积抽 样检查,有10%的粮食、24%的畜产品不符 合卫生标准
农残中危害最大的是有机氯、有机磷、有 机汞及无机砷,其中粮食受污染最严重,其 次是果蔬
食品的变质:
指食品失去价值的质变
不是外观视觉和触觉上的变化和破坏,
即不能仅凭色、香、味的变化去辨别,
更重要的是看其内在品质有无不良变化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食用受到 污染的食品便会损害人体健康。食品从 种植、养殖、收获、屠宰、加工、储存、 运输、销售到食用前整个过程的各个环
节,有毒有害物质都有可能进入食物而
1.1.2
真菌 (霉菌和酵母)
霉菌毒素约有100多种。其中主要的 产毒菌为:
黄曲霉 寄生曲霉
岛青霉
杂色曲霉
主要产毒霉菌及毒素种类
主要产毒霉菌 黄曲霉、寄生曲霉 岛青霉、杂色曲霉 黄绿青霉 橘青霉 毒素种类 肝脏毒素 肝脏毒素 神经毒素 肾脏毒素 致癌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毒性最强 杂色曲霉毒素 毒性最强 展开青霉素
解决的问题就是控制这些因素对食
品的影响
第三节 包装食品与微生物



主要食品微生物及其对食品的污染 环境因素对食品微生物的影响 包装食品的微生物变化 包装食品的加热杀菌和低温贮存
1 主要食品微生物及其对食品的污染 1.1 食品中的主要微生物
1.1.1 细菌
细菌是引起食品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且 还引起食物中毒。如肠类弧菌、葡萄球菌、沙门 氏菌、肉毒杆菌、致病大肠杆菌、魏氏梭状芽孢 杆菌、蜡状芽胞杆菌等
1.2 光照对食品的渗透规律
在光作用下,食品中对光敏感的成分迅速吸收光并转换成 光能,使食品内部发生变质的化学反应。食品吸收光能多少 用光密度表示,光密度越高,光能量越大,对食品变败作用 越强。光照食品光密度的内层参透的规律由Beer—Lamber定 律 I x I i e x
I x — —光线透入食品内部 x深处的密度; I i — —光线照射在食品表面 处的密度;
1.1.3 维生素类(如B类和C类)破坏
1.1.4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变性
维生素的光分解
维生素对光照(尤其的紫外线)很敏感
维生素B2 在不同的pH溶液中用人工光照30min后的存留率
pH 4.0 4.6 5.0 5.6 维生素B2存留率% 42 40 40 46 pH 6.0 6.6 7.0 7.6 维生素B2存留率% 46 35 27 20
核试验、核 爆炸是环境 放射性污染 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光对食品品质影响 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湿度或水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温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 光对食品品质影响
1.1 光照对食品的变质作用 光对食品品质影响很大,主要有四方面:
1. 1.1 油脂氧化
1.1.2 色素变色褐变
快;贮藏食品变质加快;包装材料老化;果
蔬原料品质下降等等
4.2 光污染及变质 4.2.1 概念 ——指光对食品的过量辐射使食品(或 植物类食品)的生存、发育、成长、贮 藏保质造成不良的影响。 4.2.2 种类: 可见光污染、红外光污染、紫外光污染
4.2 光污染及变质
4.2.3 危害
强光影响果蔬的耐藏性 促使油脂氧化 色素变色 引起光敏感性维生素破坏 蛋白质和氨基酸变性 包装材料老化(紫外、红外)
环境因素主要指: 水、温度、氧气和pH
2.1 水分
大部分细菌在Aw =0.90 以上活跃
大部分霉菌在Aw =0.80 以上活跃
干燥食品Aw 低,微生物不能繁殖。但易从环境 中吸水 ,一旦吸湿, Aw ↑ 微生物繁殖↑
从图中可知, 大部分细菌在 较高的Aw =0.9以上环境 中繁殖生长, 部分霉菌和酵 母能在较低的 Aw 环境中繁殖; 当Aw =0.5以 下时,微生物 不能繁殖



第一节 食品污染及变质
1 生物性污染及变质
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病毒等)寄
生虫、虫卵
微生物的作用会使食品失去原有或应有的营
养价值,其组织形态及色、香、味改变而成为
不符合卫生的食品,甚至是有毒食品
2 化学污染及变质
2.1 化学污染的来源
生长环境、加工过程、加工设备、存放环 境等四个方面 2.2 原因 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等 以气体或粒子形式侵蚀到食品的内部或表层
主要来自加工污染:
食品的烟熏、烧烤 油脂在高温下热分解
食品加工机械的润滑油
包装材料(蜡纸)的污染
2.3.4 酶化学污染
酚酶、过氧化物酶、VC氧化酶、 脂肪氧化酶等作用于食品使食品变质,
有的还会致毒如木薯中的氰苷在内源
糖苷酶作用下产生剧毒的氢氰酸
2.3.5 脂肪氧化及加热产物
氧化使食品产生异味,色泽变化,降低 油质,高温使油脂发生分解、聚合反应, 产生有毒物质
— —特定成分的食品对特 定波长的光波的吸收系 数。
从式中可知,入射光密度越高,透入食品的光密度也越高, 深度也越深,对食品的影响也越大
未被食品吸收的光波对食品变质没有影响光谱 Nhomakorabea图
1.3 避光包装机理
减少或避免光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的方法:对食品进 行避光包装(包装材料能阻挡、吸收或反射一部分光, 避免光直接照射食品,同时可隔氧防潮的作用),根 据Beer-Lamber定律,透过包装照到食品表面的光密度 为
包装材料可吸 收部分甚至全 部的入射光波, 减弱或阻挡光 线射入食品内
不同波长 的光在食 品中的传 播和透入 规律
由图可知,不同的 包装材料其透光率 不同且在不同范围 内有不同的透光率; 大部分紫外光可被 包装材料阻挡,可 见光大部分能透过; 材料结构不同、厚 度不同其透光率也 不同,选用不同成 分、不同厚度的包 装材料,可达到不 同程度的避光效果
4.3 放射性污染与危害
4.3.1 概念: 放射性核素进入环境中的食物、 空气、水源和人体后带来的危害 4.3.2 放射源: 天然(铀、钍)和人工
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存在于矿石、 土壤、天然水、大气和动植物的组织中。可通过食物
链进入生物圈,成为动植物组织的成分之一。一般认
为不会影响食品的安全,除非含量很高
I i I 0e
p xp
I 0 — —食品包装表的入射光 密度; x p — —包装材料的厚度;
p — —包装材料的吸光系数
把式I i I 0 e
p xp
代入式I x I i e x 得光线透过
( p x p x )
包装材料透入食品光密 度为I x I 0 e
造成的变质
食品变质主要是污染所 致,食品本身无变质因素, 但在加工、运输、贮藏、销 售过程易受到污染而变质, 常见的污染有生物性污染、 化学污染、农药残留污染、 气体污染及其他污染
食品污染:
——指环境中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正常食品的过程
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及销售等过程中有
害物质进入正常食品,从而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和
4.3.3 特点:
危害作用具有持久性
无法控制和破坏其核素射线的破坏性 危害具有长时间的潜伏期
放射性物质主要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 其中食物 占94%-95%,饮用水占4%~5%),经过呼吸道和皮肤 进入的较小。但在核试验和核工业泄漏事故时,放 射性物质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均可进入 人体而造成危害
1.2 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一次污染:
食品原料在自然环境中已有的微生物
二次污染:
食品原料从自然界采集后到加工成食品最后被人 所食用为止所经受的微生物污染
过程包括食品的运输、加工、贮存、流通和销售。 空气的游离菌(大部分是细菌)使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包装主要是控制二次污染
2 环境因素对食品微生物的影响
包装原理和方法




食品污染及变质 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包装食品与微生物 包装食品质量变化及其控制
重点:环境因素及微生物对包装食品的质量影响 难点:包装食品的质量变化及其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