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授课: 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 积累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解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作家作品简介
①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由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辞官。

②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辞职。

③元兴三年(404),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入幕不久,看到刘裕
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
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
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于是辞官。

④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不满官场黑
暗,挂印去职。

2、 研读理解课文
(1) 整体感知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2、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
渊明的《桃花源记》,你知道它的意思吗?请解释。

世外桃源: (2) 深入探究
★感受美好
3、文章那些段落写出了桃花源的美好?在文中圈划出来。

摘抄一处描
写,并作分析。

摘录: 分析: ★探究虚幻
4、文章那些段落写出了桃花源的虚幻?在文中圈划出来。

摘抄一处描
写,并作分析。

摘录: 分析: (3) 拓展延伸
5、陶渊明为何要做这样的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梦?请结合下面
的背景链接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背景链接:①义熙七年(411),江州刺史刘毅上表陈述当地状况:
(江州)(陶渊明故乡)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
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②自晋中兴以来,治纲驰紊,权门兼并,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
产业。

③“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宋书·荆州蛮传》)
6、假如你是桃源人,走出了这“世外桃源”,面对诸多记者的提问,你会如何回答?假如你是记者,你会提什么问题?请选择一角色实景模拟。

【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