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尝试【摘要】语文课的导入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的导入必须在科学基础上思考其艺术性,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规律性与教学个性的统一,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导入;知识;能力;情感“万事开头难”,语文课的导入亦如此,它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科学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性,艺术则表现思想情意而求活的艺术性,融合了科学和人文两种视阈。
课的导入必须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新课情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语文课的导入必须有效地建立在语文学科和心理科学的基础之上,把科学和人文有效地整合起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入新课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迁移,进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入,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环。
一、温故启新,导之以知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结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知识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
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归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
语文教材是具有“文选”特征的学科,每篇课文具有相对独立的非线性复杂知识系统。
若能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认知图式的丰富和“扩容”,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课文与新学课文来导入新课,可以根据作者、主题、文体和写作方法的异同进行导入:“我们在必修一中接触了苏轼写的《赤壁赋》,初步了解了赋的一些特点。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进一步体会赋的特点。
”“在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为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学生们驾轻就熟,就会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抒情散文《白杨礼赞》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在所描写的某物上寄托自己的情志。
今天要学的课文《爱莲说》也采用了这种写法,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莲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情志?”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简单的几句话不公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在比较新旧课之间的写作知识上的相似点,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有效地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可谓一石二鸟。
在课堂教学伊始,为学生即将接受的新知识提供“固着点”,利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顺应或联合,通过“导之以知”,最终达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叶圣陶曾说:“既要温故,又要知新,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和体会,效益绝不比上一篇来得少。
”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恢复已有条件反射,巩固旧的暂时精神联系,使旧的知识得到不断的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二、渲染气氛,导之以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中,它是传送带、催化剂、润滑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
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
兴趣、情感、意志、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着引发动力、定型化、补偿化作用,教师应该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在教学中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一段好的导语宛如一幅具有立体感的画面,能一下子打动人、感染人,很好地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从而唤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智力活动,配乐朗诵、激情演说都不失为渲染气氛的好方法。
配乐朗诵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后导入新课“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自己的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以取得的高度。
读他的书,读他这个人,是令人无限感动的一件事。
”这样的导语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史铁生的敬仰之中,进入学习时就更能涵泳体昧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在上《陈情表》时,我先跟同学们探讨了“周洋感谢门事件”。
夺得1500米冬奥会短道速滑金牌后,周洋说出了一句感动世界的获奖感言:“我觉得拿了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首先肯定会让自己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一点儿。
”不久,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谈起有运动员夺冠后感谢父母,他说:“小孩儿有些心里话没有表述出来”,运动员得奖感言“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
”我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周洋的“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与于再清的“感谢父母,感谢祖国”,表达的情有细微区别,而周洋其后表示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包括领导;又表达过“父母下岗无工作,希望能解决”的“爱家人”的感情等等。
再顺势引导到文言文《陈情表》的学习上,让学生了解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向晋武帝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李密言辞恳切,真挚动人,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有合适的导入,让学生愿意进入一向头疼的文言文,去了解李密为什么陈情,向谁陈情,陈的是什么情,怎么陈情。
借助有关媒体导入课文,使课堂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艺术化了的情境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欣赏易中天的《品三国》选段之后学《赤壁怀古》,欣赏电影《边城》后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欣赏《枉凝眉》后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欣赏轻音乐《秋思》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学习《鸿门宴》一课,开篇抛出两首诗,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让它们去展开历史的画卷,展现人物的风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直道驰马,曲径通幽。
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应该把语文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题,充分发掘语文学科内外的非智力因素教学资源,在一进入课堂开始就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领悟到了作者那诚挚而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产生强烈的反响,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从而让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发展,真正有效地促进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三、阐释哲理,导之以理日常生活中更有赋予科学道理的俗语、谚语、对联,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座右铭,还有耐人寻味的神话故事和思想深邃的寓言童话,它们寓通透的思考于诙谐的文字之中,寓深刻的道理于趣味的描述之间,在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的同时折射出深刻的思想性。
因此,借助于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富于哲理的格言、警句、俗语、谚语、寓言、对联等导入课文。
在学习《〈农村调查〉序言》时可以设计导语的:“干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
正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俗话也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北宋有个裁缝,替人做衣服,除了量身高肩宽胸围之外,还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
他不仅仔细观察来做衣服的人的相貌、神色,揣摩对方的脾气、秉性,问及来者的年龄职业,连对方是否考科中举,近来有何喜事、祸事都要摸个一清二楚。
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么仔细,他解释说:‘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
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长。
少年中举,趾高气扬,走路挺胸腆肚,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
’看来,调查研究必不可少。
当然,调查研究也有学问。
它的学问在哪里?我们一起聆听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吧!”要言不繁,寥寥数语便可点破与隽永的哲理相隔的一层窗户纸。
学习《范进中举》时,用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上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下联: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横批:范进中举。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循循善诱,导之以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训练的有效载体。
解读文本更多依赖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但并不排斥借助文本的语言和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不能机械灌输,语文导课,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这就要求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将疑问的“绣球”抛给学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片刻的思索后,立即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地中。
一节《回声》的导入使我记忆犹新,因为当时我和学生一样不知道课题,执教老师走进教室后就朗颂了艾青的一首诗:“她躲在峡谷/她站在山崖上/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千万不要和她吵嘴/最后一声总是她的。
”接着问学生:“这首诗揭示了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瞬间即有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回声”。
老师马上肯定说:“对,就是回声。
回声的原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说明文——《回声》。
”借助于艾青的诗和学生打了一个“哑谜”,其谜底与课题密切相关,可见导入语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所学内容有“缘”。
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在演奏序曲时就跑了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不断解答疑问的过程,疑是思维的“导火线”。
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浅显而明白的事例积极诱导,组织学生酝酿探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为解决疑问增添了信心。
虽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在导入阶段的激疑促思还须把握问题的深浅度:疑不可深,过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等于一上课便给了学生一记闷棍;疑也不可浅,过浅则流于平庸,令人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