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的角度,为梧州市发展茶旅产业提出建议
(一)抓规划,明确发展路线。
六堡茶是著名“侨销茶”,因历史原因,产业发展呈“二产强一三产弱”的纺锤形结构,虽手握优势制茶工艺,却缺乏上游茶园和下游产业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实施“兴茶富民”战略,坚持规划引领,以全破除发展痛点,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以来,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从产业规划、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按照“扬长处补短板,抓两头促中间”发展思路,通过出政策、组机构、引人才、搭平台、树品牌、定标准、建园区七大措施,全产业链梳理薄弱环节并打上“补丁”,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向综合产值500亿元目标。
(二)建机构,统筹发展资源。
为解决六堡茶产业管理分散、力量薄弱等问题,设立“一政、一企、一学、一贷、一院五中心”,将支持六堡茶发展的政、产、学、研、金等资源放到一个盘子统筹。
其中,“一政”是设立产业发展协调管理机构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统筹六堡茶产业发展;“一企”是组建国有控股企业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引导全市六堡茶企业组团打品牌,抱团谋发展;“一学”是在梧州学院设立茶学本科专业。
“一贷”是推出“黑茶通”等金融产品,解决茶企融资难题;“一院五中心”是成立梧州市六堡
茶研究院、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广西六堡茶种质创新与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研究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科技支撑。
(三)定标准,确保发展规范。
集聚产业专家人才,组建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建设从茶种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从源头拉好准绳、定好规范。
在自治区有关厅局支持下,组织编制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14项、国家标准1项,实现从茶树育苗、栽培管理、茶叶采摘、六堡茶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标准化生产,完善六堡茶批号编码、冲泡品饮、场地环境、仓储要求、斗茶规范等产业服务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六堡茶标准落后、厂茶与农家茶标准不一等问题,让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标可依、有标必依,保障六堡茶产品质量,推动六堡茶全产业链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四)引人才,夯实科技支撑。
围绕产业链,配置人才链,强化创新链,以“梧桐花开凤凰来”为平台,通过“引将才、培匠才、借外脑”等方式,引进国内茶学拔尖人才,培育本土专业队伍,借用院士专家外脑,建设广西六堡茶产业科研人才小高地。
从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引进茶学及相关专业博士14名、硕士50名,柔性引进茶学院士(教授)专家6名,打造一支含20名博士、50名硕士、40名高级职称的茶学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科研水平。
近3年依托六堡茶人才小高地主导开展自治区级六堡茶科研项目8项。
实施自治区“六堡茶‘八新双增’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拟
安排经费4000万元,从六堡茶品种选育繁育、种植、加工、品质化学、保健机理、仓储六大板块19个课题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新产品、新标准、新专利、新体系8个科技创新目标,推动产量、产值、品质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