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小朋友浇树的图片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3.学生猜测: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4.引出研究课题:植物的根二、教学过程观察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凤仙花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局部组成?1.教师出示苹果树、向日葵、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换并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局部。

3.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XXX的植物“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周围植物的构成部分。

观察植物的根,我一找它们的特点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及要求:对比观察带来的植物,记录植物的名称、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

3.学生交换观察的成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教师根据分类结果介绍直根系和须根系,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两种根系的特点。

5.教师比较、分析萝ト利红薯属于植物的哪一局部,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也是植物的根。

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变态根。

6.应用:说出这些植物根的特点及各属于哪种根系。

●根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1.学生根据糊口经验说一说植物根的作用。

2.教师出示卡通图或视频:狂风吹大树和小朋友用力拔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4.教师出示灌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产生“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猜想。

5.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考证猜测。

6.学生展示实验设计,教师补充留意事项:只把植物的根所有浸没在水中,想办法防止瓶中水分蒸发。

7.学生完成实验,并妥善保管。

8.教师出示提前做好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三、拓展活动观察园林工人移栽植物时怎样保护植物根部的。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观察园林工人移栽植物时时怎么保护植物根部的。

2.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

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保护植物。

2.植物的茎教学目标:1.晓得茎的特点和运输水分的作用。

2.在教师引导下,能做茎的运输水分实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茎的作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使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人们种树、种庄稼并向根部浇水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根吸收的水到哪里去了?二、探究过程⊙观察不同植物的茎,有什么发现?(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柳树、竹子、玉米等常见形态的茎,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哪局部是茎?茎上长有什么?(2)通过比较:总结几种植物的茎的共同特点。

2.认识反常茎教师通过出示洋葱、马铃薯、姜、莲藕等植物,引导学生指出它们的茎是哪部分,从而认识茎的其他几种形态。

茎对植物的生有什么作用1.提出问题:茎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2.引导学生对同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设计考证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修解剂、观察植物茎的办法;先横切、再纵切,提示学生使用小刀时意安全。

观察时,学生可借助放大镜仔相观察剖面。

4.记录观察的结果5.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横切面处渗出的小水球与纵切面上看到的“管子”说明什么?植物的哪些部位还应该有这样的“管子”?再解剖各部分进行观察。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7.学生展示示意图,汇报、交流实验现象8.教师利用课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导管,理解植物体内根部、叶部与茎部的导管都是想通的,使学生知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9.让学生明确:把风仙花的茎横切、纵切,了解茎的内部,就是在观察。

三、拓展活动查阅请料,了解树上的树瘤是怎样形成的。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茎除了具有运编水分的功能,还可能具有什么功能。

2.教师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树上的树瘤是怎样组成的。

3.叶的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能在猎奇心的驱使下,对叶的蒸腾作用施展阐发出探究的乐趣。

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走进树林时,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这是为什么?教师调动学生的糊口经验,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假设性解释。

二、活动过程(一)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排出去的?1.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2.做叶的蒸腾作用实验。

师: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是什么?应该留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分析现象:塑料袋是密封的,内壁上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3.认识叶的气孔。

(1)教师讲解实验留意事项。

(2)学生操作,观察现象。

(3)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感知气孔的存在。

(4)教师出示显微镜下某一植物叶的气孔图,认识气孔。

(5)学生根据自已的想象,描述植物体内水分是怎样排出去的。

4.小结:植物叶的表画有气孔。

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这是叶的蒸腾作用。

(二)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走在树林里会感空气会比较凉爽,空气会比较湿润?2.以小组讨论3.学生汇报各自的看法。

4.小结:叶的蒸腾作用不但能降低植物自身的温度,还能促使植物不竭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还能使空气变得风凉、湿润。

三.拓展举动1.教师提出问题:移植物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2.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深入生活调查了解,做到学以致用。

4.植物的花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的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的各部分作用不一样。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解剖桃花,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3.能在猎奇心的驱使下,对不同植物的花施展阐发出探究乐趣。

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认识,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不乱采摘植物的花朵。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教师视频展示:多种植物的花。

2.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出现了哪些花?同学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3.师生总结: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植物的花。

二、举动过程认识花的构造。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多种花的名称,试着说说它们由哪几部分组成。

2教师出示桃花,指导学生观察桃花的结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解剖桃花。

4.学生交换。

汇报举动过程5.教师出示黄瓜花、月季花、白菜花、百合花等多种花(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花的布局。

6.师生归纳总结:桃花由花尊、花冠,雄蕊、雌蕊四局部组成。

在一朵花中,这四局部齐全的叫作完全花,短少一局部,两局部或三局部叫作不完全花。

花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1.教师展示百合花、桃花等,指导学生观察它们各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2.学生交换、汇报3.教师出示蜜蜂、蜂鸟给花传粉,玉米花随风飘摇的视频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花有什么特点,分析它们是怎样传播花粉的。

4.师生总结:有些植物依靠昆虫传播花粉,有些植物依靠风传播花粉三、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

1.教师提出举动指向: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人工授粉。

3.教师提示学生将汇集到的资料记录在《科学学糊口动手册》中。

5.植物的果实教学方针:1.知道果实由种子和果皮组成;植物果实的外部特征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细致认真地观察果实并找到果实的共同特点。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不同植物的果实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逐渐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二.导入新课1.教师视频展示:多种植物的果实。

2.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果实?同学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3.师生总结,教师导课: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植物的果实。

二、举动过程观察果实,有什么发现?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各种果实的名称,试着分别说出它们由哪几部分组成。

2教师出示瓜、桃子等果实,指导学生观察。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解剖后的桃、黄瓜、西红柿等果实。

4.学生交流、汇报5.师生归纳总结:植物的果实大多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6.教师出示影像资料,带领学生辨别生活中的蔬菜、水果等是否是果实。

果实的哪些特点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1.教师出示苍耳、豌豆、蒲公英等实物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并思考它们的种子传播的体式格局。

2.学生交换、汇报。

3.教师提问: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还有哪些?4.师生总结:果实的特征有利于自身种子的传播三、拓展活动观察周围某一植物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的组成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观察周围某一植物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的过程。

2.教师提醒学生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6.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方针:1.知道固体。

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知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从对详细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会做对比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体式格局表达研究成效;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3.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糊口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用小活动引入新课:让学生把木块、石块、水、空气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活动识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1.出示木块、石块、牛奶、墨水、空气等物体,提出问题:观察这些物体,找出它们特点,再把它们分类。

该如何分?分类一局是什么?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分类等探究举动。

3.引导学生交流。

4.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像水、牛奶、醋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像石头、木块、螺母这样的物体属于固体;像空气这样的物体属于气体。

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状1.提出同题:木块属于国体,牛奶属于液体,空气属于气体。

它们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说出来,或着画出来。

2学生分组现察,填表观察记录表(示例)观察到的形状物体(写出来或画出来)石块木块牛奶水形状是否可以变化结论空气3.学生分组交换4.教师评价,总结:石块等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方形的、椭圆形的,长条形的,不容易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