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之补写句子精品教案附高考真题解析

2022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之补写句子精品教案附高考真题解析

2022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之补写句子精品教案附高考真题解析补写题表面上看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实际上也是考语言的连贯能力,尤其是理清一段话的结构层次和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

几乎可以说,这类题的每一个空的句子,都不能凭感觉写,因为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句子总处于语段的某个层次,承担着某种功能,表述上受到前后句子的约束,所以答案应该是相对确定的。

例: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

那么,①?首先,②,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

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③,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

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食、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解析】1.划分段落层次。

要分层,首先看句末符号,这段话共有6个句末符号(1个问号,5个句号)。

第一句是个“引语”,就是引出本段的论述对象;空缺①是个问句,而第3、4、5句中有“首先”“其次”“再次”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判断空缺②是个论题;而第6句有“由上所述”字样,可知是结论。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段落分为三层:1、2句引出交待论题,3、4、5对此分析,第6句作总结。

2.确定句子功能。

确定了层次以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三个要填的句子分别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空缺①要填的句子应该是一个总括性的问句,引出后面的分析,可从总结句即第6句来推断,句子应包含“阴阳”和“关系”两个关键词。

空缺②应该填一个能概括该句后面分析的句子,从该句后面的分析可能还不太好确定,但我们看到“其次”的后面有一句“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可知此句应该是谈阴和阳的“对立”,再结合第二个空后面的分析即可确定。

空缺③应该是这一句后面分析内容的总括句。

结合前一句的“对立”,再结合空后的分析,以及最后一句总结句,也可以确定,关键词应该是“统一”。

3.调整句子表达。

当句子的功能及关键词确定后,要考虑选择合适的句子来表达。

比如第一个空,根据后面的总结“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加之此处应是问句,可知此句应填“阴阳两种属性是什么关系呢”。

第二个空应该填“阴和阳是对立的关系”。

第三个空还要考虑前一句中的“尽管”,因此句中应有表示转折的词语,此处应填“但又是统一的”。

以上三步,可做为做此类题的一个方法参考。

【2020年高考】补写句子真题解析【2020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

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

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

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

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

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18题详解】C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根据后面的文字“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可以推知括号里是写甲骨文相对于铭文简化的原因,因此句式选用“由于……所以……”更好,且主语应当是“甲骨文”,排除BD项;句子强调的应当是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困难,所以相较于铭文来说,甲骨文的字体简化较多,A项把“相较于铸造的铭文”放在前面不恰当,排除A项。

故选C。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

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

没有中华文化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17题详解】A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文化在前,族在后,据此排除CD;再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排除B。

故选A。

【2020年高考浙江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出生20天左右,比目鱼的眼睛开始搬家,一只眼睛向上移动,越过头部上缘到身体另一侧。

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①______。

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

眼睛移动时,双眼间的软骨会被身体吸收,眼睛的移动失去了障碍,移动也就更加自如了。

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②______。

比目鱼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

比目鱼一般是侧着身子游泳,而且经常平卧在海底。

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其实是③______。

示例:①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②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③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2020年高考江苏卷】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______,________。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②回视小金山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⑤又在另一拱门中A.②③④①⑤B.②⑤④①③C.④①②⑤③D.④③②⑤①答案 C 与前文“景妙在巧”衔接紧密的是④“最巧是……”]”,排除AB;①和⑤都讲到时了拱门,⑤又在另一拱门中,得先讲一个拱门,再讲另一拱门中,可知①在⑤之前,排除BD;③“面面有情”,是总结句,放最后,排除AD。

故选C。

【2020年高考海南卷(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

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

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

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

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

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B.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C.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国际风筝节D.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国际风筝节答案:B。

解析:A和C都是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不能独立做主语,所以排除。

选项B和D均以“国际风筝节”为中心词,且都由“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和“山东潍坊”共同组成该中心词的定语,只是顺序不同。

选项B中,“山东潍坊”与“国际风筝节”直接连用,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引出后半句中的谓语“吸引着”语义连贯顺畅。

选项D则把“山东潍坊”放在开头,由于本词的名词属性,加之紧随其后的“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看似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主谓结构,读者看到“36届”后面的“的”才能明白,这是一个个长长的定语,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容易失误。

且后半句“前来”一词应对应明确地点位置,中心词如果只剩下“国际风筝节”则位置信息不明确,属表意不清晰,因此答案是B。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八省2021.1.23)】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