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正式社会支持系统: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体制保障作者:吴雷春发布日期:2008-3-6点击:204农民工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大,但在其贡献被人们所承认的同时,其在城市中却成为了游离于主流城市生活的边缘人群,尤其是对于占农民工总体较大比重的青年农民工而言,日益成为城市的“游离群体”,其成因有青年农民工主体融入城市的理念和能力问题,更主要的作为社会建设层面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由此,亟待加强青年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一、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外延1.内涵。

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一定的社会网络系统,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机制。

通过社会系统资源,解决社会弱者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并渡过危机,维持日常生活正常运行。

2.外延。

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初级关系——血缘、地缘等所建立起来的支持网,另外还包括进入城市工作后所建立起来的较之农民扩大了的支持网络。

但其主要特征仍是以行为主体间的强关系为主,即通过家庭、亲友、同乡、职业场所中的血缘、地缘关系,以及同学、同事及战友等扩展型关系等,解决生存、安全和发展问题;正式支持系统:通过次级关系——由国家的政府机关、用人单位、群众组织(如妇联、工会、青联等)、地域性组织(如社区居委会)及其他性质的专业组织(如NPO组织、职业联合组织等)等为农民工群体所建构的支持网络。

二、青年农民工及社会支持系统现状分析1.青年农民工的总体状况。

据有关资料分析,在农民工中30岁及以下的人员占到45%,31岁及以上的占到55%,这证明了青年农民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外来青年农民工群体中,男性比重多于女性;未婚者占绝大多数;平均年龄为23.5岁;在进城时间上,其大多数已进城2到5年,占总体的56%;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初中和高中或中专两个阶段,共达到89%,其中又以初中为主,达到56%;该群体有65%来自外省、市;最后在职业类型上,还是以较低级工作层次为主,其中家政、商业等服务人员占到总体的45%,小商小贩占到13%,而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这些层级稍高的职业,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中只占到28%,尤其是管理层,只占到2%。

对青年农民工而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比其他年龄层次的农民工与周围及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即对社会支持系统的需求更加迫切。

2.青年农民工主动融入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

青年农民工作为接受能力较强的一个活力群体,其大多数由学校直接步入工作领域,因而与传统的农民抑或是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其对土地的留恋程度要低得多,他们的乡土情结及对土地的感情要淡得多,从而应当更易于融入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但关键是行为主体对自身的认同。

而对自身的认同感,可以通过对其自身的身份——城市市民、半个城市人、农民等的认同比例来说明。

据有关资料显示,认为自己是城市市民、半个城市人、农民和说不清的,所占比重分别为6.9%,24.3%,27.9%和41.0%。

这说明,青年农民工在自身认同上多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即对自己的现实身份无法予以明确定位,而且,对自身为农民的身份认同要远大于对自身为市民的认同。

在较好融入城市的人群中,依靠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络的占到72%,依靠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络的占到28%,融入不稳定的状态下,依靠社会支持系统络的占到46%,依靠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络的占到54%。

由此,较理想融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较多依靠的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

城市融入失败的,其依靠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比例比依靠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比例高出26个百分点。

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中,其城市融入度越高,对于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认同程度越高,对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依赖程度越低,反之亦然。

3.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作用缺失。

在工作的获取方式上,青年农民工对于非正式的初级关系社会支持网的依赖仍旧占很大比重,有关资料显示,依靠父母、亲戚、同乡、朋友介绍的占到50%,自己寻找、应聘的则占到42%,中介机构占到3%,另外学校分配及其他分别占1%和4%;在正式社会支持方面,可以从青年农民工进城后主要与哪些部门打交道及加入了何种组织来加以探讨,有73.3%和89.1%的青年农民工未与任何组织打过交道和未加入任何形式的组织,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的就是与居民委员会的交往,占到17.0%,而像工会组织、妇联之类,比重仅为3.2%、1.9%。

这说明,目前青年农民工所依托的,仍然只能以家庭、亲友、职业场所中的亲密朋友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为主,企业、劳动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处于相对缺乏状态。

而且,对于资源拥有量少的群体而言,社会支持系统不单单受限于家庭成员或近亲,这种状况还会限制其提供支持的能力,同时是一种不平等的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阶段之上,另外由于资源也是嵌于社会网络之中的,从而加剧了这部分群体的再边缘化。

总的来看,青年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系统规模小于城市居民,具有规模小、紧密度高、趋同性强和异质性低等特点。

三、加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几道坎1.一些政府部门重管理轻服务及各种歧视性政策。

目前,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主要由农民工所在的暂住地政府负责。

这种管理重视生活层面的治安控制,忽视体制层面的社会整合;重视经济行政的处罚手段,轻视服务和对青年农民的权益保护。

并且当地政府部门实行带有歧视性的管理政策,动辄罚款,一些部门甚至根据上级政府有关文件中一般性或模糊性规定,要青年农民工交各种“培训费”、“证件文本费”、“卫生管理费”等。

从青年农民工那里获取利益,给青年农民工带来很多麻烦。

2.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对于青年农民工的进城阻碍。

尽管我国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方方面面,但长久以来户籍制度的划分造成社会的三六九等,这对农民工问题的产生歧视的形成具有实质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户籍制度导致对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覆盖了青年农民工就业的全过程。

由于户籍制度的阻隔,青年农民工无法自由地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

即使被接纳,也只能被限制在“脏、险、累”的岗位中。

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企业主能够肆意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而政府监管缺失或不力,均源自于计划经济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由此派生的户籍制。

占农民工大部分比例的青年农民工是现行户籍制度的最大受害群体。

3.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由于一些制度性因素的惯性作用,青年农民工一直被排斥在单位体制外,无法享受单位提供的各种福利和服务。

许多研究都表明,青年农民工经常受到一些城市用人单位的歧视,他们的合法权益也经常受到侵害。

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缺少劳动和医疗保障,没有正式劳动合同等等,从客观上制约着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也是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客观原因。

4.青年农民工被排除在社区服务体系和救助网络之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们家庭家族观念的淡化,社区支持网络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

但是由于青年农民工的双重身份,他们被排除在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救助网络之外。

社区支持网络仅限于生活在本社区内的拥有本市户口的居民。

尽管和城市居民相比,青年农民工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多,主要包括住房难、就业难、子女人学难等实际问题。

但由于一些制度性和观念性的歧视和偏见,青年农民工无法真正享受到社区的公共服务,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社区归属感。

5.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支持力度也不够。

在中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和惯性作用,政府仍然是干预社会的主要力量。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各种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它们干预社会的行为也是在政策、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因而对政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这就决定了这些社会团体对青年农民工的支持力度不够,只提供一些表面性、形式上的帮助。

特别是当青年农民工群体的利益与当地政府的法规、政策相抵触时,即便这些法规、政策有不合理之处,一些社会团体往往以政府代言机构的身份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

四、加强青年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对策青年群体在工作寻求阶段所依赖的社会支持系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被动性逐步转变为主动性,这说明,非正式社会网络在青年农民工获得工作的过程中作用已大大减弱。

现阶段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单一,且非常薄弱,一旦遇到困难或遭受危机,没有相应的支持要素来提供帮助,从而使他们处于很悲惨的境地。

由此,青年农民工对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已具有了事实上的需求性,并需逐步完善。

1.加大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

政府支持在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整个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发展。

如果政府不给予有利的支持,整个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将变得极不稳定,甚至名存实亡。

青年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扮演着城市社会“边缘人”的角色,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不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就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政府要注重修订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旨在改善青年农民工的社会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制定有利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政策及其他社会政策,还应发挥工具性支持的作用,即在就业方面多加培训、指导,推动市场组织和就业培训、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其提供就业技能的提高、信息渠道的支持。

此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可以建立适合青年农民工特点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先解决其最迫切、最急需、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需求,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再逐步到位。

目前,最紧迫的是青年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

2.深化户籍与就业等制度的改革。

为农民工创造与城市居民平等生存发展的条件。

以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为标志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根本原因,要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一视同仁的待遇。

我国现存的以户籍身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在就业、健康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基本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政府要改革现有劳动就业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在就业政策、就业安排上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

3.用人单位支持。

能否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或者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青年农民工立足城市的根本。

因此,城市用人单位的支持具有深远意义,它关系着青年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好坏和生存环境的优劣。

而青年农民工经常受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无法享受到单位提供的各种福利和服务,甚至连自己的基本权益都不能保障,造成用人单位与青年农民工间的冲突。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用人单位在建立青年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仅要改善青年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而且应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保障及精神支持。

4.增强社区建设。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