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老山界》(精品)PPT课件
《老山界》(精品)PPT课件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战 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长驱 二万余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 军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 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课文按时间 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叙事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 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 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 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意义。
4.这是一家瑶民, 住着母女二人; 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 过队伍, 照着习惯, 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 照着习惯”和“躲”, 你读出了什么?) 【答案】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 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的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 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了。
5.满天都是星光, 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 跟星光接起来,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 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 情感?)
3.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 感情。本文语言异常朴实,富于口语色彩。有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排 比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全文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有出于对自己队伍本质特点的认识而产生的强烈的自信之情,有不畏 艰难险阻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有对自己同志的真挚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有胜利的欣慰和自豪之情。
翻山以后
时间的变化 地点的转移
顽强 意志 乐观 精神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 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 一是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 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 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如作者运用场面描写把 红军星夜爬山的场景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 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队伍。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 山势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从而表现了红军的精神面貌。
3.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 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结 合具体内容, 做简要分析。 【答案】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是老山界的高和险, 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 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 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 ,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三是后有 追兵,需要- -边阻击敌人,-边急行军。红军克服这些困难体现了 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英勇的精神等。
古今中外爱国的诗文名句 •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自题小像》)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
占示家人》) •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 (明·顾宪成)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异
性或言行用意的猜测、把握,考虑。
多用于否定式。
① 小永这孩子的脾性令老杨捉摸不透。
例
② 我正在琢磨着该怎样打破这僵局,想不到他竟
开口了。
登山之难
导思1.红军翻越老 山界克服了哪些困 难?这体现了红军 什么样的精神?结 合具体内容,做简 要分析。
关键词: 坚强意志 英勇 精神 乐观态度
环境之艰
导思2.课文中写瑶民 母女对体现文章主旨 有什么作用?
【答案】:“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 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 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住,换句话 说,“奇观”不仅是指眼前之景,更指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具有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 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在这些描写中,作者又配以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语言描 写:“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 再写红军战士在“之”字形的路上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天上闪 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这 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生动、形象,使读者 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老山界的“高”和“险”,作者就是以这些自 然环境为背景,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 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性格,从 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 最高表现,是证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 神力量。
决定翻山 老 山 翻山经过 界
一 读读写写
1. 攀( pān )谈:闲谈。 2. 峭( qiào )壁:陡直的山崖。 3. 骨碌( gū lu ):滚动。 4. 咀嚼 ( jué ):用牙齿磨碎食物。 5. 呜咽( yè ):流水发出凄切的声音。 6. 督( dū )促:监督催促。 7. 灌( guàn )输:输送(思想、知识等)。 8. 苛捐杂税( shuì ):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9. 酣( hān )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10. 不可捉摸( zhuō mō ):不可预料。
二 多音字
chéng(盛饭) 盛
shèng(茂盛) jué(咀嚼) 嚼 jiáo(细嚼慢咽) jiào(睡觉) 觉 jué(觉悟)
là(落下) 落 luò(落差)
lào(落枕) yè(哽咽) 落 yān(咽喉) yàn(咽气)
三 近义词辨析
词
捉摸
琢磨
同
两个词都表示心理活动。
“捉摸”多用于对某人的脾 “琢磨”表示思索,
【答案】句中的“笨重”指武器粗劣,负重较 多,表现了红军翻山成功后的欣慰和自豪,突 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8.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 才觉得老 山界的困难, 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 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 意 外会亲人》等, 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答案】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 1934 年至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 上的奇迹。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 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
6 老山界
叙 事 散 文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的英雄 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毛泽东笔下的“ 红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今天一起学习的 课文《老山界》,则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 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1. 按照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梳理红军翻越老 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重点)
人情之暖
导思3:课文中有多处 自然环境描写,请举 例并分析其作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 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2.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 概括作 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答案】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 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 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 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不多远,到了雷公岩; 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 下午两点多钟,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6.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大概是在叹息自己 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 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嘲 讽了国民党当局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消极抗日的 行径。
7.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 品味文中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 想感情。(重点)
3. 体会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学会运用比喻、排比 等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细致描写。(难点)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任红军总政 治部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代表作 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第一部分(1):
简介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 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
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 的山。
1.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老山界的景物特点的?这些自然环境描写 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 写“之”字拐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只 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次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 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