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越_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_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国际体系

超越_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_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国际体系

第50卷 第3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l50 N o.3 2010年5月Jili n U n i versity Journa l Soc i a l Sc iences Ed iti on M ay,2010 国际关系史研究超越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国际体系孙丽萍[摘要]国际体系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欧洲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偏好,是主流国际关系学在阐释这一概念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教授把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结合起来,以英国学派历史的、社会的和理论的多元方法!,对国际体系进行了再构建,强调互动能力与类型、单位的多样性与国际体系的社会建构属性是其突出的特征之一。

布赞和利特尔教授构建的国际体系理论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宏阔的研究视野和丰富的理论内涵,为我们理解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宽广、开放的思想界面与沟通平台。

英国学派对国际体系的理论重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英国学派;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 DG J W252)[收稿日期]2010-01-19[作者简介]孙丽萍,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长春 130012)在国际关系学科的学理研究中,国际体系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呈鼎足之势的三大理论流派,其理论建构都与这一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遗憾的是,由于各个学派对问题的研究视角不同,国际体系的概念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对历史的关注是辨别英国学派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

从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 er bert But terfie l d)到巴里#布赞(Barry Buzan),英国学派在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了不同于美国学者的独特风格。

布赞与理查德#利特尔(R ichard L ittle)教授在∃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一书中,试图从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重新构建包括国际体系概念在内的国际关系学。

那么,已有的国际体系概念存在哪些不足?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何认识国际体系?对我们有何启发?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何谓国际体系?这是一个在主流国际关系学界争议颇多的概念。

就国际体系的特征而言,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 altz)认为,系统是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并且强调结构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

[1]84新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否认华尔兹的结构,但是,在他们看来,仅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国际制度主导的进程同样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2]55-57亚历山大#温特(A l e xanderW endt)的建构主义则指出:社会共有观念建构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并使这种结构具有动力。

![3]中文版前言,39三者将国际体系的特征分别归结为权力、制度与##49文化。

虽然对国际体系的特征认知不同,但是,三种理论却有着相似之处,即都是从一维的研究视角来观察体系,都是采用一元方法论来认识和解读国际体系。

与主流的美国国际关系学相比,英国学派坚持采用历史的、社会的和理论的多元方法理解国际体系。

所谓多元方法,是认为主题能够并且应该同时从多个理论视角来考察的主张![4]407。

在∃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一书中,布赞与利特尔教授以更加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野重建国际关系理论,重点对国际体系概念进行了宏阔而深远的历史透视。

他们将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的问题形象比喻为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

在他们看来:多数国际关系学理论都被无意识地锁定在相对狭窄的欧洲和西方历史的范围之内。

由于这种情形产生了一种深受限制的观点,所以我们认为它发挥着一种&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W estphalian S tra i g htjacket)的作用。

![4]中文版序言,I那么,深受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约束的国际体系概念存在着哪些不足呢?国家中心主义是需要我们首先正视的问题之一。

对于大多数来自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特别是现实主义学派而言,国际体系的概念是与主权国家以及国家之间的军事∀政治互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换言之,在国际关系理论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存在着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中心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在其早期学术生涯中强调过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意义,但他后来认识到,非国家行为体仍然是从属于国家的,所以将注意力回转到国家上来。

[5]8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温特选择国家作为其国际体系的基本单位,认为没有国家就没有国际体系!。

他支持新现实主义国家是单一行为体的假定!,坚持这是国际体系理论研究的起点。

[3]249然而,如果以世界历史来检验国家中心主义主导的国际体系,人们就会对国家的超时空地位提出质疑。

例如,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发源地欧洲,直到19世纪被新的德意志国家取代之前,神圣罗马帝国也依然保留了很多中世纪政治组织的特征。

而在广大的非欧世界,中华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多种类型的帝国形态也一直幸存到20世纪初。

由此看来,为了坚持按主权国家这单一类型定义体系概念的简明性而忽略了世界历史中单位多样性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某个历史时间和某个地点,这样的简明性也许反映了经验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更大的时空舞台上,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会显现出来。

如果说国家中心主义是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无政府主义偏好则是学界对国际体系的另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研究起点都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承认无政府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华尔兹对经典现实主义的一个重大革新就是把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从人性转移到国际体系的无政府。

在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华尔兹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作为国际关系的最根本秩序原则。

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中也把无政府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分析的起点,接受无政府是国际政治的第一要素的观点。

所以,国际关系学界普遍接受了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即缺乏有政治权威的中央政府。

虽然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都以无政府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但是,仍有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温特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质疑人们视为客观事实的无政府性。

温特反对新现实主义所主张的无政府状态永远只有一个单一逻辑∀∀∀自助和权力政治的观点。

在他看来,无政府状态在某些历史时期是可以有这样一种逻辑的,但不是在所有时间和所有空间之内所有种类的无政府状态都必然具有这种逻辑。

他认为,至少有三种无政府文化:即敌人角色的霍布斯文化、竞争对手的洛克文化以及朋友角色的康德文化。

换言之,无政府状态并不像现实主义所描述的那样,它本身根本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一切都要取决于国家之间共有的观念结构。

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3]中文版前言,41如果从世界历史的时空范畴来考察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性,人们就不得不提出另一个概念: ##50等级制。

所谓等级制,是指一种政治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单位之间以从属∀支配的关系联系起来。

它是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物![4]406。

布赞与利特尔教授曾指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等级制是古代和古典时代一个主导性的结构形式,无政府状态只是个别。

这个时期大多数完全国际体系在多半时间里都置于某种帝国支配形式之下。

![4]204可以说,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性只是建立在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体系的历史基础之上,对于1500年以前的时间范畴和欧洲以外的地理空间而言,它很难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欧洲中心主义是一个影响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国际关系学也未能幸免。

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学界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假定,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代表了国际体系。

依据这种假定,欧洲孕育了现代主权国家,所以按照主权国家定义的国际体系必须被视为欧洲独有的产物。

如果以欧洲历史经验为基础来界定国际体系的概念,则意味着现代主权国家出现之前的世界历史中几乎不存在国际体系,或者仅仅把希腊、意大利的城邦国家体系与中国战国时代作为国际体系的早期范例。

而欧亚大陆上历史悠久并对国际体系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帝国则被排除在国际体系研究的范畴之外。

布赞和利特尔教授早在1994年就指出:已存在的国际体系概念是完全由欧洲经验的结构特征所造成的偏差。

![6]通过考察主流的国际关系学派对国际体系概念的解析,可以看出,欧洲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偏好,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三个主要问题。

欧洲历史经验孕育了国家中心主义,而无政府主义偏好则是前面二者的必然结果。

虽然三大学术流派各相径庭,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都是逻辑在先地展开研究,追求的是理论的科学性和简约性,这就必然忽视了国际体系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变化,而把大量的问题和现象置于国际体系的解释范畴之外。

国际体系概念的不完备性表明,只有把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结合起来,在历史与理论的辩证思维中才能建构出一个相对完备的国际体系的概念,才能为超越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提供新的方法与理论工具。

二在∃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一书的序言中,布赞和利特尔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本书试图探讨国际关系学理论和世界历史之间的相互影响,旨在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4]中文版序言,I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分析层次、分析部门与解释源这些工具概念将国际关系理论与世界历史融合在一起,并据此开辟一条对国际体系进行全方位阐释的道路![7]。

与主流的国际体系理论相比,布赞和利特尔教授建构的理论工具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突出互动能力和互动类型的考察。

就任何一个国际体系的概念而言,互动都是最基本的。

没有互动,体系的各部分或者单位便是分离和独立的。

可以说,体系是由单位的互动而构成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何种程度的互动与何种类型的互动才能构成体系。

长期以来,现实主义者一直坚持国际体系仅仅涉及高水平和经常性的军事∀政治互动。

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已经强调了经济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则凸显了社会文化的意义。

布赞和利特尔教授认为,必须从考察互动能力对四种不同类型互动的重要性来解答这一问题。

互动能力是重新诠释国际体系理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互动能力是指单位或体系中运输、通讯和组织能力的层面,它决定什么类型与何种水平的互动是可能的。

一般来说,军事与政治互动通常要求高水平的互动能力。

经济互动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大宗货物的大规模贸易要求的互动能力比较高,而奢侈品贸易的后勤要求相对适中,中国汉代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容易理解的奢侈品贸易的例证。

相比较而言,社会∀文化的互动能力要求则是最低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