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展示与评价的研究》实施
方案
韩张中学理化生组 2013年5月
一、课堂展示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展示与评价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具体体现。
展示是合作交流,是个性张扬,是思维火花的绽放与碰撞,是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
评价是知识的感性认定,理性的研讨,方法的比较与优化,是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
此环节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认定,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益的提高。
对展示与评价的研究就是要把握展示与评价的时机、方法和力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二、课堂展示提出的背景
目前课堂教学中展示与评价多有失当现象,基于以下几点提出
1、不重视此环节的教学。
2、方法陈旧。
不少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还是课改前的方法,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只给予肯定或否定,并加以讲解。
3、展示的时机和度把握不当。
展示的时机要么过早,要么过晚。
展示的度要么过浅,要么过深。
4、在评价环节时机的把握要么过早,要么过晚,在度的把握上深浅不当,在方式上单一,缺乏人文性,激励性,开放性。
三、理论基础
1、科学教育理论。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尊重
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的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而展示与评价就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
2、教学方法论。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3、教学评价论。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行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
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激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四、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体会、反思,总结出“展示与评价”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
经验的总结需要理论的支撑,但必须以事实为基础。
因此,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发现闪光点,然后对闪光点进行归类,提炼出经验,从而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的策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