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二、“反传统”上的共鸣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集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印象主义等为一身的新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居 于同等位置,有时写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甚至还没有新浪漫主 义那样前景诱人,但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唯 美主义经历了从接受、发展到被冷遇、排斥的历 史过程,写实主义则日渐确立了其作为主流文学 的地位。写实主义成为中国新文学传统并非偶
(佩特),他的思想也最接近于佩特。佩特特别强 调的是精神世界的艺术化和审美化,郭沫若极力 主张的是“要用艺术的精神来美化我们的内在生 活,……就是说要把艺术的精神来做我们的精神 生活。我们要养成一个美的灵魂”[7]。郭沫若的新 浪漫主义偏重灵性世界的追求,很少像郁达夫那 样感伤以至沉醉于肉体官能世界,在《残春》、 《曼 陀罗华》等小说中,他对美的追求充满了一种仇 恨现实社会的浪漫色彩和想象意识,体现了对作 品艺术性的苦苦追求。成仿吾虽然只创作过四篇 小说,但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和明显的唯美 主义影响。《一个流浪人的新年》表现了离人孤冷 的情绪,具有一种神秘的美感, “把生命底潮流美 化、净化、韵化! ”[8]在《森林的月夜》中,异乡的人 物 、异 乡 的 题 材 、神 秘 的 利 西 和 充 满 恐 怖 的 森 林 等构成一幅神秘的图画,颇具美国唯美主义者爱 伦·坡所倡导的神秘美感。张资平崇尚唯美,讲究 作品的艺术性,虽然其后期小说在表现“灵肉冲 突”上比西方唯美主义走得更远,几乎堕入色情 文学的歧途,但其《飞絮》、 《苔莉》、 《最后的幸福》 等三部颇具特色的长篇小说,利用内心独白、自 我解剖、书信日记、梦境描述等形式,表现和解剖 人物的心理特征,其艺术性在当时已经达到相当 的高度。
一、“艺术性”上的共识
西方唯美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拜金 主义盛行、功利主义蔓延、艺术商品化现象日趋 严重的年代里,能够拒斥艺术堕落、捍卫艺术纯 洁、维护艺术独立、追求文学作品的艺术性。20 世 纪初叶,唯美主义传入中国后,曾引起“人生派” 和“艺术派”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仅 存在于两派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两派内部。艺术 派内部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存 在 着 既 强 调“ 为 艺 术 而 艺 术 ”又 肯 定 艺 术 的 社 会 价值的矛盾现象;人生派内部对“为人生而艺术” 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他们在主张艺术表现人生、 批评人生、改造人生的同时并不否认必须加强作 品的艺术性。追求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人生 派”和“艺术派”面对唯美主义时均能认可的共识。
得了与写实主义平起平坐的同等地位。追求 “美”、表现“爱”、反映“灵”与“肉”的冲突、摆脱传
统束缚、讲求作品的艺术性,几乎成了当时所有 作家的共同愿望。无论是文学研究会还是创造 社,双方的小说创作都试图履行张扬个性和关注 社会的双重使命。后来,随着新启蒙话语的逐步 确立,新的政治化和道德化对奉行“艺术至上”的 唯美主义越来越不满,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双 重使命也逐渐衍变成为所谓全人类的“社会解 放”,写实主义小说成了新文学的主流,唯美主义 也从当初“未来思潮”的主导地位跌落到“边缘话 语”的境地。然而,尽管唯美主义遭到冷遇甚至排 斥,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唯美倾向因受遏制而未形 成气候,但它始终隐现在具有艺术趣味的作品内 部,许多被誉为现实主义经典的小说也不由自主
风 靡 一 时 的《现 代 小 说》和《现 代》杂 志 在 当 时的流派纷争中似乎比较超脱。录用、发表各家 各派作品的《现代小说》,尽管具有浓厚的普罗文 学色彩,但多数作品并没有单纯地去说教,而是 艺术化地实践着各自感性化的唯美情趣。比如郭 文骥在第 2 卷 4 期发表的 《最后一吻》 和在第 3 卷 2 期发表的《莎乐美的烦恼》这两篇小说,都有 王尔德小说主题和意象的影子,表现出了浓厚的 唯美情调。《现代》杂志不愿卷入“人生派”和“艺 术派”争论,在创刊宣言中声称“不是狭义的同人 杂志”、 “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 义,或党派”[11]。虽然《现代》被视为“人生派”和“艺 术派”之间的“公共空间”,其办刊倾向也常常被 简单地归结为“去政治化”,但其“只依照着编者 个人的主观为标准”[12]的选稿标准颇具唯美气质, “从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方面去考虑录用作品”[13] 的用稿原则也说明讲究“艺术性”是各文学流派 的共识。
“ 艺 术 派 ”将“ 为 艺 术 而 艺 术 ”的 唯 美 主 义 口 号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张资平认为,正是由于 艺术至上观点的趋同,创造社的几位成员才走到 一起[3];成仿吾认为, “文学的创作,本来只要是出 自内心的要求,原不必有什么预定的目的”[4];郭 沫若把“新罗曼主义” (新浪漫主义)作为创造社 的办刊方针[5]。“艺术派”核心成员郭沫若是唯美 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其作品也是唯美主义和浪漫 主义的混合体,具有浓 郁、奇丽、诡 异的唯美色 质。虽然郭沫若崇拜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认为其具有主情主义、泛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浪 漫精神,但他也十分崇拜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 崇信艺术的无功利性,认为“艺术的本身上是无 所谓目的的”[6]。他在《生活的艺术化》中说: “提到 这个题目,各位一定会联想到英国十九世纪末期 的唯美主义运动上来。他们的主张就是要用艺术 来使我们日常的生活美化的。那很有名的王尔德 (Oscar Wilde),他便是这项运动中的一位健将。” 郭沫若最崇拜的唯美主义者是英国的瓦特·裴德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重点项目(JR-048)阶段性成果
149
江苏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63期
地超越了现实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表现出强烈 的唯美气质。尽管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以现实主 义的文学规范和艺术标准去评估中国现代小说 的历史价值,学术界对唯美主义作为写实主义传 统中的“异质话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只要我 们还试图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型 原貌,我们就难以否认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之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概括为 “艺术性”上的共识、 “反传统”中的共鸣、 “崇尚 美”中的共性等三个主要方面。
150
文江 苏学社 会研科 学究
义在内的新浪漫主义才是“为补救写实主义丰肉 弱灵之弊,为补救写实主义之全批评而不指引,为 补救写实主义之不见恶中有善”[9]。
虽然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主张以 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但他们同时又担心文 艺与政治关系过于密切,生怕新文艺重新堕为说 教的工具,于是就有了调和“为人生”和“为艺术” 的想法,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也公开声 明“ :对于为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10]。 虽然文学研究会作家大多属于“写实派”作家,但 他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确吸收了不少唯美主 义的合理因素;尽管他们与创造社在“为人生”或 “为艺术”的问题上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但他 们在追求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上是一致的,受唯 美主义的影响也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他们之间说 的、争的,无非是想说明什么样的文学才是好的 文学,而讲究作品的“艺术性”则是他们之间最大 的共识。
“ 人 生 派 ”和“ 艺 术 派 ”虽 然 在 文 学 理 念 上 存 在较大差距,但不管是“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 艺术而艺术”,大家都是为了艺术。标榜“为人生” 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唯美情调也不逊色于创造 社作家。王统照的《微雨》、冰心的《超人》和许地 山的《缀网劳蛛》、《换 巢鸾凤》,卢 隐的《海滨故 人》等小说都充满了主体情绪和唯美情调,许地 山的小说还有着浓厚的异国情调和非凡的艺术 想象力。茅盾也认为写实主义不过是文学进化过 程中的一段路,决不是文学的极则,而包括唯美主
虽然创造社曾树起“为艺术”的大旗与“为人 生”的文学研究会相抗衡,但早期的创造社实际 上是文学研究会的同盟军,它们都担负着反传统 的文化使命。以反传统而著称的唯美主义也因此 具有了某些“先进”色彩,并 被誉为中国 文坛的 “未来思潮”。郁达夫是中国唯美主义小说创作的 先导,他的唯美主义思想影响了很多青年。尽管 在郁达夫身上蕴藏着浓厚的传统情素,但郁达夫 小说所担负的反传统使命和其他新文学作家是 一样的。在创造社中,郁达夫无论是在个性趣味、 文学思想,还是在伦理观念和小说实践上都最接 近西方唯美主义反对传统、张扬个性的特点,这 在其早期“自叙传”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沉 沦》、 《银灰色的死》、 《茫茫夜》、 《采石矶》和《离散 之前》 等早期小说都具有浓郁的自叙传色彩,那 些与传统世俗格格不入的孤独病态感伤的旅行 者似乎就是作者自己,小说中强烈的忧郁情绪深 深地打动了读者,留下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思 潮的明显印迹。《茫茫夜》 里对同性恋行为的描 写、用针刺自己的脸以获得感官的快感情节, 《秋 柳》中年老色衰妓女海棠的兴趣等,再现了王尔 德笔下莎乐美式的病态美趣,有些小说的主人公 常会像道林·格雷那样对着画、对着镜子自我审 视,而自我审视的结果也是对自己容颜改变的惊 慌。创造社其他成员的作品也都曾以表现自我情 绪而著称,但他们谁也没有能够达到郁达夫那种 “自我暴露”的唯美高度。新文学运动初期还没有 哪个作家能够像郁达夫那样,大胆地展现同性 恋、偷窥癖、恋物癖和妄想症,大胆地面对年老色 衰女人的病态世界。郁达夫的这种大胆的唯美实 践,确实达到了王尔德和波德莱尔“恶中求美”的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中国现代小说 艺术性 反传统 崇尚美
薛家宝,盐城师范学院教授
2240002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文艺思潮,在我国新文学 运动的初期便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结伴进入中 国,成为当时“新浪漫主义”的构成主体之一。《新 潮》和《小说月报》热心介绍了王尔德、佩特等唯 美主义作家及其作品。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 1卷 第 3 号上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将王尔德和 易卜生、屠格列夫、梅特林克并列为欧洲四大家, 并 呼 吁 当 时 的 中 国 青 年 都 应 该 向 王 尔 德 学 习 [1]。 茅盾也认为新浪漫主义是一种先进的审美趣尚, 认为“今后的新文学运动应该是新浪漫文学”[2]。 大力张扬个性精神和主观情绪的唯美主义,具有 一种浪漫气质和理想气息,其强烈的个体解放意 识非常契合“五四”的时代精神。在新文学运动初 期,主张“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具有与现实主义 传统分庭抗礼的话语力量,在当时的中国文坛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