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小说 优质课件

中国现代小说 优质课件

2)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表现 的深切”)
3)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格式的特别”)
注:鲁迅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狂人日记》
写于1918年,后收入《呐喊》,鲁迅第一篇 白话小说
主题: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狂人日记》
形式上的突破: 1、以交错叙事来打破连贯叙事 (根据人物的感受来重新剪辑情节、安排叙
事时间。)
2、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来取代全知全能的叙事 (日记体小说)
《狂人日记》
形式上的突破: 3、独白式的心理分析取代以情节为中心的小
说传统 小说采用片段组接的结构方式,13个片段,
每个片段采用由物及我,由外在客观到主 观心理的内在结构逻辑进行铺展和呈现
《狂人日记》
4、反讽手法的运用 1)小序的文言体和正文的白话体构成了反讽 (表面上降低了文本价值,实际上抬高了作
《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白话文的选择 2)191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周作人《人的
文学》为标志的思想革命的选择 3)1921年以沈雁冰主持《小说月报》革新和郭沫
若、郁达夫等人出版的“创造社丛书”并筹办 《创造》季刊为标志的流派的选择(前者为文学 研究会,后者为创造社)
五四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 1、开创性 2、启蒙色彩 3、理性精神 4、感伤格调 5、开放意识
B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 提出八不主义 1)须言之有物 2)不摹仿古人 3)须讲求文法 4)不作无病之呻吟 5)务去滥调套语 6)不
用典 7)不讲对仗 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革命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国 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八不主义改为四条: 1、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2、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
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等)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主要为浪漫主义(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等) 3)创作成绩斐然 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1923年)和《彷徨》(1925年) 郭沫若诗集《女神》(1921年)郁达夫的抒情小说《沉沦》 文研会的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文学革命
小结:文学革命的三个历史性选择 1)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1917-1927年)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带有思想启蒙 的功利色彩
1)前期:白话文运动(1917-1920) A工具的革新,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从进化论的角度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内容的革新,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的
文学” 成绩:1918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说 3、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4、是什么时代的人,就说什么时代的话
文学革命
C周作人的文学主张:1、“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 1)重新发现“人” 2)提倡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义”) 3)提出“人的文学”的定义:用人道主义为
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文学革命
周作人的文学主张: 2、“平民文学” 《平民文学》 3、“纯文学”《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文学分为三个层次: 顶层:纯文学 中层:通俗文学 基层:原始文学
者的期望目标) 2)自我贬损式的结构反讽 (狂人追查凶手却发现自己也是凶手)
《伤逝》
《伤逝》主题:
1、反思启蒙运动 个性主义与社会时代相脱节。”非人间“才
是悲剧的真正来源 2、妇女解放(经济独立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
性)
鲁迅《伤逝》
• 《伤逝》的艺术特色
1)第一人称的限制性的叙述视角
2)以手记体来展现人物的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
鲁迅《伤逝》
伤逝》的艺术特色: 4)深层的思想意蕴 思想意蕴:凄美的爱情悲剧,引出对女性解放问题
思考。(爱必有所附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对个性解放的反思,说明整个社会没有根本改造 就谈不上真正的个性解放。
《阿Q正传》
叙事结构: 表层故事模式: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传记中的
一种经典故事模式的戏拟
《阿Q正传》
新文化运动
救亡图存的方法 1)器物:洋务派 2)制度:维新派 3)文化:革命派(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出“人权、平等、自由”思想,引进西
方的民主与科学。 2)重估儒家思想,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
思想自由。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阿Q典型形象:“共名”的符号 原型为谢阿贵 ——民族寓言性人物 复杂性格:自信又自贱,渴望革命又仇恨革
鲁迅小说
鲁迅(189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 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 集《坟》、《热风》、《华盖集》、《二 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 等
鲁迅小说
• 鲁迅小说
1)开创农民(多见于《呐喊》)与知识分子 (多见于《彷徨》)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 人物系列
鲁迅《伤逝》
《伤逝》的艺术特色 3)鲜明的人物形象 涓生:复杂矛盾的觉醒的知识者,内向多思,但也有卑怯冷
漠的一面 注:涓生的迟疑(要不要告诉子君感情的真相,经过心灵的
挣扎,反对欺和瞒,因为被毁的承诺只是被揭穿的罪过, 尚未被毁的承诺却是尚未被揭穿的罪过,最终选择在遗忘 中绝望前行。注意文本结尾的深刻含义) 子君:纯真热情,但对严酷的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居家 生活中沦为平庸软弱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记》。1920年,胡适发表《尝试集》(第一部白 话诗集)
这一时期的文艺论争: 1、与林纾等保守派的论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学衡派代表:吴宓、梅光迪、胡先骕 3、与甲寅派的论争 甲寅派:章士钊
文学革命
2)后期:新文学的建设时期(1921-1927) ⑴译介外国文艺思潮。 ⑵文学社团蓬勃开展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为写实主义(郑
文学革命
A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中指出革命乃 “开发文明之利器”
陈的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抒情的
国民文学(平民立场) 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
实文学(创作方法)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
的社会文学(社会立场)
文学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