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
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
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的孔子把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
他所教授的“六艺”课程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
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
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都是抚琴的高手,大量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关于古琴的描述。
古琴历经三千多年,有三千多首有文字记载的琴谱,有大量的琴学理论论述。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足以证明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千年中,古琴辉煌过,也曾多次历经磨难,甚至被迫害到几乎遗忘。
但是,古琴始终在民间流传,在文人中流传,没有任何力量使它毁灭。
一旦环境许可,古琴便春风吹又生。
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琴又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古琴、学习古琴。
我们不禁要问,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二古琴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三千年历史而仍然有众多喜爱者的活的乐器,它的形制、曲谱、理论等一整套的琴学内容,没有任何一件乐器可以和它相比。
那么,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琴始终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乐器。
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
他们通过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
古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用古琴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
琴者“禁”也,禁淫禁邪禁贪,弹琴者首先应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
而且这种道德操守的要求也要随身而行,以至“士无故不撤琴瑟”。
因此,琴人在社会上是很受人们敬重的。
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著作对古琴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
唐代薛易简所著《琴谱》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此处所说,概括起来都可以说古琴对人精神上的影响。
即使是说可以格鬼神,我认为也是格去心中的鬼神,使人光明正大的为人处事。
这个总结也是对古琴修身养性作用的概括。
蔡邕著《琴操》认为: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风俗通义》中说: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
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虞悬也,虽在穷阁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
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
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
近代琴家杨宗稷在著名的《琴学丛书》中指出:“琴学有修身养性之用,道也,非艺也。
”三古人的这些论述对古琴的修身养性作用作了精辟的总结。
但是,在当前,在古琴喜人的兴旺之中,却也隐含着令人担忧的现象。
那就是古琴渐渐地被当作表演性的工具,而修身养性的功能却被淡化了。
于是,在新刊印的琴谱中,删去了说明琴曲内容的解题。
有的琴家提出了古琴要去古的要求,认为古琴只是一种乐器,只是娱乐的功能,不要有更多的负担。
于是,关注的只是弹琴的技法,追求的是表演的姿式和服装,淡化的正是古琴的生命——它的深刻的内涵。
甚至通过古琴谋取名利,使一些琴人背离了应有的操守。
古琴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古代,皇宫中就有过专职的琴师,在重要的场合为皇帝和贵族表演古琴。
在社会上,也有文化水平很高的古琴家,他们研究古琴,演奏古琴,传授古琴,成为职业的古琴家。
即使有些人不是专业琴家,但是他们生活富足,可以专心弹琴,于是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研究古琴,并且很有成绩。
这些人是古琴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没有他们,古琴艺术不可能达到极高的水平。
他们创作的大量琴曲至今还是琴人常常弹奏的曲目。
今天,社会仍然需要这样的职业古琴家,还要多多培养这样的职业古琴家,他们在古琴传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要想成为职业的古琴家并非易事,不可能轻而易举就能成功,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实际上,职业的古琴家只是琴人中的极少数,大量的琴人是业余的。
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把业余时间全部或部分投入到古琴的学习和研究中。
还有很多琴人喜爱古琴,但没有很多精力,学习几首琴曲,作为平时的雅兴。
不管是职业的还是业余的琴人,我认为都应把修身放在重要位置。
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琴人。
四今天的现代琴人怎样进行修身养性呢?在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富裕了,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可以说基本上人人都成了“文人”。
但社会生活复杂了,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别复杂了。
国家提倡“以德治国”,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八要八不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谋取利益的手段更加多样,唯利是图已经成为一些人十分急迫的表现。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现在仍然应该大力提倡个人的修身养性,以修身养性为手段,达到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目的。
因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仍然是今天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当然,今天的修身养性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标准。
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要求也进步了。
今天,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内容来修身养性呢?我认为,古人所提倡的忠孝誠信仍可提倡。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等仍是今人的美德;诚实守信也是现在为人立世的根本。
这些不也正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吗?而古琴中表现这些思想要求的琴曲是很多的。
还有一些琴曲表现了古代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这和现在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也是一致的。
琴可以致中和,达到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
通过学习古琴、弹奏古琴仍然是今天的人们修身养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弹奏古琴,用以修身养性。
特别是广大的业余琴人,不要以为不能参加演出,没有获得奖励就不是优秀的琴人。
实际上,业余琴人在演奏上不一定比职业琴家差,在修身养性、道德操守上也不一定比职业琴人差。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个修身派的琴人,我只会两三个曲子,但我弹得很好。
我没有名与利的烦恼,我在修身养性上已大有收获,我是个合格的琴人。
当然,我们提倡修身并不是不重视弹琴的技法。
技法是表现琴曲内容的手段。
技法不过关,怎么可能弹出琴曲的深刻内涵呢。
因此,如果只弹奏一首曲子也要认真学习正确的指法,苦练基本功,努力弹出琴曲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古琴不仅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还有非常好的养生功能。
修身是心理层面的,养生是生理层面的,两者即有共同性又有区别。
道德修养不仅要抚琴听琴,还要理解琴曲的内容,探索琴曲的内涵,进而影响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养生则是通过欣赏和弹奏古琴使人心态平和,五脏协调,正气升邪气降,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古琴的修身功能只能惠及古琴的爱好者,而古琴的养生功能却能惠及全人类。
说起养生似乎是在赶时髦,因为现在大家都在谈养生。
电视里有养生堂节目,各种养生的书籍琳琅满目。
现代人似乎更加重视养生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不愁了,用不着再为一家人的糊口而去奔波了,谁不想多活几年呀?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出现的现象。
养生的方法很多,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老祖宗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其中有药物养生,有饮食养生,有健身养生,有音乐养生,还有……这些养生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有的用不好还会有付作用,反而害了身体。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紧张的工作,富裕生活的追求,失学失业生病养老等等可能发生的不愉快或风险,时时困扰着人们。
外面是喧嚣的世界,内心是无限欲望的追求,紧张和烦燥常常伴随着人们。
人们渴望着内心的平静,渴望着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外,在这个喧嚣的尘世找到一处安心的净土。
而古琴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的方法。
而这正是古琴可以实现的静心与养生的一大优势。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它是按照乐曲的特定要求,把多种声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旋律,通过不同音乐的选择和结合,对人体产生影响。
音乐对人的身心调剂作用,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关注,人们不仅把声音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而且还利用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以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卻能使人闻之心靜,修心及調气。
古琴強調弹琴时平心靜气,調息净虑,心靜气平。
六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以音乐作为养生、怡情的手段,并逐渐发展为以音乐作为诊病、治病的一种手段。
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客观世界的重点概念,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
在五行体系中,不同物质可以相互匹配。
由于五音能够配属于不同的脏腑,脏腑的机能状态也能通过五音、五声表现出来,所以古人将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与五行相配属,形象地描述了“徵”音躁急动悸像火的特性,“羽”音悠远像水的特性,“宫”音浑厚温和像土的特性,“商”音凄切悲怆像金的特性。
于是,这些概念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了一种抽象的联系。
根据静心的原理,选用优秀雅致的古琴音乐来获得保健的功效。
曲调圆润、节奏舒缓、响度轻柔的乐曲,十分适合静心养生之用。
人们在听到幽雅的音乐之后,便会沉浸在音乐美的世界,甚至进人心醉神迷状态,满足了内心泰然的需要,增进了心身健康。
任何一种艺术都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古琴所表现的音乐更丰富、更细微、更深入、更有力量。
从乐器特点来看。
首先,音色丰富并且极具对比性的质感,低音古朴深厚,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则清润明亮,极富穿透力,而其“同音异弦”等特点能更精微细腻地刻画人心。
其次,表现手法丰富,古琴琴曲的节拍多变,让演奏者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线轻重疾徐的同时,还有刚柔、方圆、浓淡等变化,给人以趋于意境悠远、神韵无限之感。
古琴属中低音区乐器,从人的心理通觉感受来说,更为沉着深切,常常加深了幽远深邃的意境,因此有李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名句。
从乐曲内容来看,古琴乐谱中不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爱,道家文化中的清净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潇洒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广陵散》的慷慨豪壮。
《平沙落雁》描绘出的沙白风清、云飞天远、雁阵从容的自然景象,让人听之天地一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