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
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 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 能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任务。
•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淡出, 学术凸显”?
• 一、“学院派”(纯粹学术)研究范式 的方法论特征
• “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 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 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 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 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 学院派研究的特点: • 1、文风晦涩、表达抽象。 • 2、热衷于创造,尤其是形式的创新。 • 3、简单问题复杂化。 • 4、“体系情结”浓厚,热衷理论体系创建。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西南财经大学 范伟伟
•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 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 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 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 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 下、预测未来!
马克思
主要内容: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实践, 要概括实践,要回归实践。
一、立足实践的需要进行研究理论
•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出发,还是 从实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从观念出发,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 不同,“这里要求发展一种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 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张“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我们需要深入研 究的是人类史”
•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 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的,“人们要生存,需要吃
穿住行,为此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人们的生活所必须的生活 资料。所以,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实践的活动。” • “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 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 结果”。 • 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 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 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 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 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实践不仅规定了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为理论研究创造了 条件、提供了手段。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的基本实践活动, 不仅提供了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创造了理论研究所必需 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使理论研究成为可能。在现代科 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工具, 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必要,而且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也 是不可或缺的。
•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必须把对社会的认 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 法论的可靠性基础。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 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人的实践活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 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 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基 础。
• 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 践的问题。因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 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 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 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 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 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 程度。”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 恩格斯:“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 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放肆 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
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 冰”(二元对立关系)
• 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 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 沉默寡言,甚至于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 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 “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 的二元对立关系。
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远离思辨,靠近实践,解决思想 的矛盾。对现实的梳理必然导致理论自身的贫乏。
“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 间的联系问题”。
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哲学需要终结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 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 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 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 括。”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