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集中育秧发展趋势及对策

水稻集中育秧发展趋势及对策

水稻集中育秧发展趋势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泸县依托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重点在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育秧专业户和村、社集中示范,提升了水稻育秧技术及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促进了水稻的规模化生产和农机化发展水平和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水稻集中育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
1 集中育秧发展现状及趋势
1.1 发展面积和增产情况
泸县位于川南长江和沱江汇合处,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晚秋温光资源丰富,中稻再生稻生产独聚特色,全县粮食产量54万t
左右,其中水稻产量37万t,占70%。

2008年前泸县水稻集中育秧发展不平衡,从2008年起泸县被确定为部、省、市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以来,水稻集中育秧发展较快,促进了秧苗质量的提高和粮食增产,促进了水稻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机化发展进程。

据统计,泸县2008年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集中育秧面积1257hm2,占示范区面积1570hm2的80.0%,带动全县集中育秧面积2833hm2,占全县水稻面积的7.5%;集中育秧一季中稻单产9480.0kg/hm2,比分散育秧增产637.5kg/hm2,增7.2%。

2009年示范区集中育秧面积
2247hm2,占79.9%,带动全县推广3088hm2,占全县水稻面积的8.2%;单产9510.0kg/hm2,增产660.0kg/hm2,增7.5%。

2010年示范区
集中育秧面积2102hm2,占89.2%,带动全县面积3435hm2,占9.1%;单产9570.0kg/hm2,增产675.0kg/hm2,增7.6%。

2011年全县集中育秧面积4800hm2,占12.6%,单产9615.0kg/hm2,增产
705.0kg/hm2,增7.9%。

2012年全县集中育秧面积7747hm2,占20.3%,单产9690.0kg/hm2,增产690.0kg/hm2,增产7.7%。

1.2 集中育秧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1.2.1 便于大面积统一技术指导
水稻集中育秧实现了统一供种、一个项目镇主推1~2个品种,一个项目村(社)主推一个品种,解决了因农户自选品种“多、乱、杂”的问题,便于大面积统一技术指导和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水稻单产。

1.2.2 降低育秧成本
集中育秧每hm2成本1650元,分散育秧2025元,每hm2节约生产成本375元。

1.2.3 有利于水稻集成技术推广
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多,留守劳力年龄偏老,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意识弱,单家独户新技术措施落实难,集中育秧减少了推广环节,促进了技术集成,新技术应用容易到位,有利于提高单产,因此集中育秧有发展前景。

1.3 存在问题
1.3.1 农户认识不到位
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老龄男女偏多,文化程度偏低,自觉搞集中育秧的能力差。

1.3.2 经营方式的制约
水稻集中育秧需集约化管理,耕地、技术、物质、劳力等生产要素越集中越便于操作,目前我县农村户平耕地面积只有0.25~0.34hm2,且分散经营,要把耕地和农户劳力集中起来搞集中育秧困难较大。

1.3.3 集中育秧如果太集中
那么离农户的稻田必定就远,对浅丘区尤其是深丘区农户运输秧苗就有困难。

2 政策支持及主要模式
2.1 行政推动模式
每年泸县财政投入80~100万元、项目镇投入30~50万元、县农业部门整合项目经费100~200万元投入到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在项目区统一实行“八统”技术落实,即良种统供、旱秧统育、三角形统栽、施肥统配、病虫统防、促芽肥统施、田坎高粱(玉米)统栽、集成技术统攻,示范区以镇或村为单位集中育秧,县农业局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

如2010年在得胜镇接官坝村2社统育旱秧面积3.5hm2,其中采用双模覆盖0.5hm2,单模覆盖3hm2,可移栽本田面积100hm2以上。

2.2 以社牵头分户自育模式
在项目区以社为单位选择2~3处苗床地,采取集中地点分户自育的方式,由县农业局和项目镇联合补贴旱育保姆90~105元/hm2、旱秧净30~45元/hm2、育秧人工费105~135元/hm2,实行集中育秧,由各镇农技部门负责技术指导,这种方式每点、片所育秧苗可移栽本田1.5~2.5hm2。

2.3 种田大户模式
以种粮专业大户为集中育秧单位进行集中育秧,我县云龙镇种粮大户雷宇刚,每年集中育秧8000~12000盘,满足自己55hm2多机械化移栽需要,还为周边部分农户提供秧苗。

3 措施及政策建议
3.1 广泛开展宣传
充分发挥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让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水稻集中育秧的好处和作用,提高参与集中育秧的积极性。

3.2 落实集中育秧扶持资金
建议各地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补贴集中育秧,调动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水稻集中育秧的积极性。

鼓励镇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社,也拿出一定资金支持水稻集中育秧,多途径解决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经费。

3.3 抓好集中育秧点布局规划
布局水稻集中育秧点要以“方便群众、规避风险”为原则,村
或多个社联合设立集中育秧点,每个集中育秧点秧田面积,育大苗一般以1.5hm2左右为宜,育中小苗以0.7hm2左右为宜。

3.4 抓好技术服务
强化技术培训,特别注重对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各种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训,印发简单明了的技术要点“明白纸”。

积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片进行蹲点,做到每一个集中育秧点都有技术人员全程指导,严把技术关口,切实规避和化解水稻集中育秧技术风险。

作者简介:徐显中(1965-),男,汉族,四川泸县人,任职于四川泸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