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


程》)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而且实施的学制, 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的产生。 保留了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特点。学制时间 长,没有女子的地位。
学制分三段七级:
第一段为初等教育(13 年),分三级:蒙养院四 年;初等小学五年(七岁 入学);高等小学四年。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一 级五年;
2)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3)入学条件
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入学
年龄为6周岁,特殊情况可推迟到7岁入学。

(二)中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现行学制是在清朝末年由西方引进的。兴
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校”。 1、 1902年的“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 程》)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我国近代首次建立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但没有实
施的学制。
◆2 、 1903年的“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
小学的兴起与普及:文艺复兴前西欧就有了城市初等学 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面向劳动 人民的子女。

初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出现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初中。

高级中学的日益发展:20世纪中叶起(第三次工业革 命的要求)。普及完全中等教育时期。


短期大学的兴起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p122)
(一)我国古代学制的演变
1、西周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有国学和乡 学之分。
大学
国学 西周 乡学 小学 小学
天子设立的
诸侯设立的 塾:闾 庠:党 序:州 校:乡
2、 汉:严格来说我国古代的官学建立于汉武 帝时期,汉的官学有五级:中央(太学、四 姓小侯学、鸿都门学)、郡国(学)、县道 (校)、乡(庠)、聚(序)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制度
内容提要:
1 2 3、掌握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势; 4
一、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1、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
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
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
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 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的发展 成人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的兴起
2、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反映一个国家教 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 考虑到人口状况;
以下说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必然对学制有影响
教 育 投 资
教 育 规 模
教 育 规 划 制 订
教 育 结 构 调 整
教育对象:人
4、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3)1966—1976年,遭到严重破坏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 停课闹革命”
1973年的教育“逆流”
1)张铁生事件
2)黄帅事件(“ 破师道尊严”)
4)1976——至今,拨乱反正,教育迎来了新的 春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0——3岁,人的智力潜力每年开发空间“国民的命运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而左右国民命运的是 母亲的教育。”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 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1970年,法国保罗 朗格朗);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制确立的依据
1、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如:西欧现在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中世纪的西欧(文学、法学、神学、 医学)——面向贵族阶级的子女。
中学的演变:不分段不分级,为大学培养预备生——面向 贵族阶级的子女。 古典文科中学(三艺)—实科中学(自然科学与现代 外语)——现代普通中学。

问题: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学制与我国的学制相似吗?
法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法国的孩子从6岁起进入当地小学,一切费用亦由当 地政府提供,包括教育用书和作业本等,家长只要给孩子 买只漂亮的书包和一些笔、纸等辅助用品就行了,负担当 然不会太重。到了初中和高中,学费仍不用交,教育用的 课本也由国家统一供给,家长只要给孩子买点参考书籍和 学习用品就是了,虽有些负担,但仍不太重。所以,一般 法国孩子,只要自己要读书,都能上完普高或职业高中。
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1112年),分三级高等学堂 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 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 年。并设有师范、实业学 堂,以及进士馆、仕学馆 等。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把女子教育列入了学制,把学堂改为学校。 这个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 的学制。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 迈进 。 ◆4、1922年的“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公布了“新学制体系”, 史称“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标志着中国 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确立。这个学制也是中国近代 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6、教育制度越来越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

教育与学历的关系: 学历教育指出示学习经历证明的教育 如:高中毕业证、大学毕业证…… 1、普通学历教育 2、成人学历教育


学位:是一种学术水平的评价尺度,他表示个体在某 一领域的知识素养和能力高低。
学士 硕士 博士 非学历教育:指不提供学习经历证明的教育活动
中央 太学——大学

地方
学(郡国)
校(县道) (中学性质) 庠(乡) 序(聚) (小学性质)
3、唐:学制系统较为完备
东 宫——崇文馆 门下省——弘文馆 国子学 中央—— 尚书省 —国子监—— 太学 (大学性质) 四门学 书学 律学 (专科性质) 算学 中书省——集贤殿书院 地方 府学 州学 县学 市学 (中小学性质) 镇学
狭义的教育制度(p114):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

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
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
教育制度的主体。
2、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但反映了一定社
会的需求。
规范性:表现为入学条件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历史性:

旧学制的特点:
1)抄袭资本主义国家学制,反映了半殖民地的性质; 2)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体现了半封建的性质; 3)体现了为少数统治者子弟服务,排斥工农劳动群
众的性质;
4)轻视女子教育。
5、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1958年:改革旧学制,建立新学制
1951的《关于学制改革的规定》,简称新学制。 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体现了教育为生产 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民族平等和男女平等的原则。它 还将业余文化补习和速成学校纳入学校系统给广大干部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 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 副教授 。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案例(一)
李某有一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李认为女孩子上 学无用,不如早下学赚钱,于是将女儿送到一个体户打
工。开学后,学校老师、多次上门家访 ,李拒不说明孩 子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按省、县、乡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5)办学条件与经费保障 6)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法律责任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 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7)义务教育的教师职务制度
(P96)
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特点:上通下达,左右畅通。介于单轨制和双轨
制之间。
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公共义务教育,实行单轨;
基础教育之后实行双规(中等教育则实行分流)。
一支指向学术,一支指向职业教育。
既能较好地解决中等教育面临地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又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双轨学制 (西欧)
分支型学制 (苏联)

当前双轨学制逐渐向单轨学制和分支学制转化。
2、单轨制(美国)
特点:一个体系,多种分段。
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统,
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接阶梯的学制。
小学——中学——大学

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
它有利于逐级普及,对于普及初等教育、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美 国 现 行 学 制 图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系统的出现(17世纪—19世
纪末),开启了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新
阶段。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 育的全盘否定。其理想是“教育不再限于学校的围墙 内”。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表现。 库姆斯、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一般人在6岁时 大脑重量已达成人的90%,余下的10%是在其后十年 中长成的,6岁至16-17岁是可能接受系统科学知识, 身心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把 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把其后的10-12年作为 基础教育阶段。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国外 学制的经验。
案例三——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中国的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