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山中杂诗》年代: 南北朝作者: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2、“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5、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6、“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2、思想感情: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
2、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译文:一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答: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5、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2、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答: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2分)答: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6、“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7、“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歌的简单分析: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答: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4.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意象:春潮、雨、野渡、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5.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写作手法、特色)答: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通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传达出作者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托物言志,舟代表我,水涨了,本来应该有人来开船的,但是这舟却孤零零地在这,没有被用或没有被发现,就像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人一样,所以诗人无奈呀、忧伤—舟无奈=诗人无奈)6.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7.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答:“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若有若无。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3、诗人给“送别”的场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色彩:苍苍;钟声:杏杏;景色:斜阳、青山,这些都营造出一种闲淡清寂的氛围,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黯然神伤。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2、“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
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
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3、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答: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
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清朝赵翼《论诗》: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白和杜甫,“风骚”原来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2、思想内容:此诗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3、诗的第一句中“李杜”是指谁?第四句中的“风骚”又是指什么?答:李白、杜甫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
答:含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
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答: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