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x
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x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随着技
术的不断完善和要素密集度的改变,这三 类国家所处的贸易地位是不同的,由此形 成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模型
净出口
创新国
西欧国家 发展中国家
O t0 t1
t2
t3 t4
t5
t
图4-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基本观点
阶段 产品特征 比较优势 贸易方向
他认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 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林德认为要素禀 赋论只强调了供给方面的因素,它只适用于以工 业品交换初级产品的贸易,即主要发生在工业发 达国家和土地或劳动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贸易,而不适用于工业品之间的贸易。而工业 品贸易的起因和格局应从需求方面来解释。
(二)偏好相似论的内容
▪ 由于存在技术差距,创新国在一段 时间内垄断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 获得比较利益。但新技术总会流传 至国外,被外国模仿生产,外国就 减少进口,创新国慢慢失去该产品 的出口市场。然后新技术最终被技 术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 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 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 为模仿滞后。模仿滞后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节 偏好相似说
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大量的 国际贸易似乎应该发生在技术先进、资本 丰富的发达国家与劳动力和矿产资源丰富 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超过了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
林德用偏好相似的论点解释了上述情 况。
(一)偏好相似理论的提出
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在《论贸易和 转换》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论。
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一国的需求水平决定于人 均收入。人均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水 平也高,反之亦然。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该国生产 者,或厂商总是随着其代表性需求演变而发展。
因为代表性需求代表了该国对各类产品需求中 最大的部分需求量,厂商为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效 果,总是瞄准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档次,增加产 品的产量,或产出规模,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 果。
最终,由于该产品已经陈旧,相对比较便宜,生 产过程也简单化,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的生产和出口 国。
正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比较利益从一国 转向另一国,使要素禀赋理论从静态的理论发展成为 动态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常把贸易国分为三类: (1)出口新产品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 如美国 (2)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西欧国 家 (3)发展中国家
新产品 技术密集 技术 创新国→发达国
成熟
资本密集 资本 发达国→发展国
标准化
劳动密集
劳动
创新国 发展国
发达国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第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 益、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 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了贸 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
第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 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 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成本理 论、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 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 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 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的意 义。
美国(进口) 日本(进口) 韩国(进口) 中国(进口)
美国(出口)
0
4、5
4、5
0
日本(出口)
3、4
0
3、4
3、4
韩国(出口)
3
2、3
0
2、3
中国(出口)
0
2
1、2
0
偏好相似是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 费者需求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
林德认为,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接近, 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 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 必定存在显著的差异。
▪ 例如,由于技术进步或创新,国际贸 易中新产品或新品种总是不断地出现,即 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总是在不断更新。
▪ 动态周期说又分为技术周期说、原料 周期说和产品周期说于1961年发表了《国际贸易和技术 变化》。
波斯纳放松了H-O模型关于贸易国之 间具有相同技术的假定。该理论认为 科学技术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
➢需求产生的繁荣阶段 ➢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 ➢合成或研究与发展的介入阶段
产品周期说
代表人物:弗农
于1966年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 易和国际投资》的论文。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产品 可以分为产品创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 化等阶段。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 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可以说弗农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 理论基础上产生的。
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第一节 动态周期说 第二节 偏好相似说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节 新要素理论 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动态周期学说
▪ 在动态周期理论出现以前,国际贸易 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总是假设 生产技术条件不变,而在现实中,这些国 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 展而发展。
▪ 第一是需求滞后,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 和消费到别国开始进口该类商品这段时 间;
▪ 第二为反应滞后,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 到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这段时间;
▪ 第三是掌握滞后,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 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后大规模生产而不 再进口这段时间。
t1
t2
t3
原料周期说
代表人物:梅吉和罗宾
他们认为原料的生命周期特点与工 业制成品是很不相同的,从而使原料 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
在新产品阶段,所需的主要是先进的科学知识和 大量的研究费用,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 品,因此,新产品首先往往出现在少数发达国家;
在成熟阶段,技术已经开始成熟,这是所需的是 大量资本的投入,产品由知识密集型变为资本密集型;
在标准化阶段,技术和资本也渐渐失去了重要性, 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 因素。
因此,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受国内需求结构的 影响和制约。
然而厂商为了满足代表性需求来实现规模效果,
就难以顾及不同档次产品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对一 国而言,那些非代表性需求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 又是由谁来满足的呢?这就是国际贸易。但这种贸 易不是无条件的,它只有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 间才可能存在。
表4-3 四国进出口汽车和重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