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
作者:丁雯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全球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众多,而现有的抗病毒治疗只在少数患者显现疗效。
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
基因治疗可以调节病变组织的生物学功能,因此成为一种强大且可塑性极强的治疗工具。
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显示了基因治疗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潜力。
本文就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3-0134-01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部分患者可发生肝细胞大量坏死所导致的暴发性肝衰竭,病死率高达80%~90%。
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但目前尚缺乏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
干扰素α仅对不到40%的慢性HBV感染者和20%~30%的慢性HCV感染者有效。
目前广义的基因治疗是指体细胞基因治疗,即将具有防治潜能的外源基因(目的基因)通过合适载体转移到患者的相关器官组织(靶组织)的细胞内,并获得适当表达,替代、修正、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封闭、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以达到防治或减轻疾病的目的。
因此基因治疗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单基因缺陷遗传病,还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类型的疾病。
研究者对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1 反义核酸与核酶
早期利用核酸作用于靶RNAs并使其降解的方法是通过DNA寡核苷酸与互补RNAs杂交,从而引起核糖核酸酶H介导的降解作用,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反义技术”。
继而人们又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即核酶。
目前人们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反义核酸或核酶来降解靶序列。
Nash等将针对HBV衣壳包装信号、X抗原和表面抗原mRNA的锤头状核酶和反义序列克隆于lenti病毒载体,并导入表达HBV的肝细胞中,整合载体持续表达超过4个月,以HBs mRNA为靶标的反义RNA可有效降低转录子的水平,针对X抗原和表面抗原mRNA的核酶
也可有效降低HBV mRNA水平。
通过导入反义核酸或核酶的长效表达载体并使其与宿主基因组整合,一定比例的肝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就会被赋予抵抗病毒感染的特性。
由于这部分细胞比那些已被病毒感染的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