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冰川地貌
积雪压实
暖型成冰:
在温度稍高情况下表层粒 雪融化,融雪水下渗贯注于下 层粒雪间隙之中,并以粒雪为 核心又产生新的冻结,促进了
粒雪的成冰过程,它的特点是
成冰速度比较快,冰的气泡少、 密度大、透明度高。
通过粒雪不断被压实或冰融水渗侵再结晶作用,使其密度不断 增大,当密度达到0.9g/cm3 左右时,晶粒间失去透气性和透水
平顶冰川:
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 缓的高地上,故又名高原冰川。
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如果冰川的规模很大,覆盖
了整个山顶,或大部分地区,又称为冰帽。
山麓冰川:
指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 山麓铺展或汇合而形成的扇 形的宽展冰体。它是山岳冰 川向大陆冰川转化的中间环
节。
山麓冰川
再生冰川
祁连山七一冰川
天山一号冰川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以上各种类型的冰川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气候变冷,雪线降低,山岳冰川逐渐扩大并
向山麓地带延伸,就成为山麓冰川;如果气候
继续降低,变湿,山麓冰川就可以不断扩大称
为大陆冰川;当气候变暖时,则向相反的方向
发展。
三、冰川作用
(一)冰蚀作用:挖蚀(拔蚀或掘蚀)、磨蚀、 碾磨压碎作用和冰下融水侵蚀作用; (二)搬运作用: (三)堆积作用:堆积杂乱,无层理,磨圆度极
冰川侵蚀地貌
大陆冰盖侵蚀地貌
鲸背石、槽谷和峡湾、羊背石群、槽沟、大 片连续岩盆和冰原石山
鲸背石
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是冰川运动侵蚀出的深槽 谷,冰融之后海水顺深槽入侵形成了两侧平直、崖 ★峡湾1 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
挪威
峡湾2
挪威
冰斗与峡湾
澳洲
羊背石群
槽沟
岩盆
冰 斗 地 形 图
冰斗多发育于雪线附近,因此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 可以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雪线的位置。
古冰斗(太白山太白池)
冰斗与刃脊(天山,8月)
当山岭两坡发育了冰斗,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 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
当山峰四周(三面以上)发育了冰斗,其后壁也互 相靠拢时,山峰就变得非常尖锐和突出,这种由冰 蚀而成的尖峰,称为角峰。
一个地方雪线的具体 分布位臵取决于以下三 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温度:形成多年 积雪要求该地近地面空 气温度长期保持在0℃以 下;气温越高,雪线越 高。地表气温是由赤道 向两极降低,因而雪线 分布的总趋势也有低纬 度向高纬度降低。
富士山雪线
(据约翰•巴克斯特等,1995)
二是降雪量
一般降雪量越多, 雪线越低。如果降雪量 的增加超过融雪量随温 度升高而增长的值,那 么,雪线的位臵就可能 出现在近地面空气温度 较偏高的地方。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南极冰盖1
南极冰盖2
南极大陆的冰盖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而 且气候极其寒冷,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
南极冰盖3
南极冰盖边缘
南极冰山
81%的面积。它已经冻结了几百万年。 格陵兰冰盖 冰盖占据格陵兰岛 但其解体却可能在数十年或数百年中发生。”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的分布高度
不 同 纬 度 冰 冻 圈 高 度 变 化 示 意
南美安第斯山(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雪线高达 6400m(世界最高);阿
尔卑斯山(欧洲中部)降低至 2400 --3200m;而北极则只有100--300m。
雪线的分布高度的 影响因素
绒布冰塔林
冰塔林中,冰川消融得很厉害
冰塔林
冰川融水
南极
二、冰川的类型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
大类。
1.大陆冰川:指高纬极地区大面积厚度逾千米的冰体。由于 它的表面中部凸起似盾似盖,所以也称冰盾或冰盖,是不受 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km2面积的冰川 才当作冰盖。
格陵兰东北部夏季积雪 (据约翰•巴克斯特等,1995)
地球上的赤道带与副热带
高压带的气温相差不大,但 降水量差别较大。赤道附近 降水量大、高山降雪也多, 而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小、 高山降雪也少,所以赤道附 近的山地雪线高度反较副热 带高压带山地雪线高度低。 如东非的乞力马扎罗山雪线 高度为4570-5425m,而安第 斯山(20-25°S)的雪线高度 却高达6400m。
第九章 冰川地貌
冰川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 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 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
态的天然冰体。冰川是极
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 产物。
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 川的必要条件。
目前全球85%的淡水资源以冰川的形式贮存,全球冰川总体积达 2.6 × 107 km3 ,其分布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若全部融化可使 海平面上升 66 m 。它已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淡水资源的重要对象。 同时尤其是对干旱区的河流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补给来源起着调节 径流的作用 。
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地带,总面积58650m,各山系 中以昆仑山冰川覆盖面积最大,约占全国的20%;喜马拉雅山 次之,约占19.6%;第三为天山,占18.7%。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的
严格控制。任何地区,如果地
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 冰川. 鄂 西 山 地 月 底 的 雪
高大的冰塔林
由于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的不同,或下 垫面的变化,在冰川表面造成一些裂缝 和裂隙,这些纵横相间的裂隙将冰川分 割成一个个冰块,成群分布称为冰塔林。 它往往已经于冰舌分离。
珠峰绒布冰川的冰塔林
冰塔林是一种罕见的珍稀的景观。在海洋性冰川上不能形成冰 塔林,因为它冰温高、消融快、运动的速度也快,冰塔林是大 自然慢慢地精雕细刻的作品,只有在大陆性冰川上才可能出现 冰塔林,而且还要在中低纬度的地区,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上也 不能形成冰塔林。
4
1.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就是雪线。
也可以理解为年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区与年降雪量小于消融量 区之间的界线就被称为雪线。雪线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
珠 穆 朗 玛 峰 的 积 雪
雪线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即常年积雪区的
下界。
在雪线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使裂隙扩大,岩块破碎,产 生冻-融侵蚀。另一方面,是冰下河的侵蚀,冰下河 水对冰床的侵蚀。
冰川侵蚀地貌
山地(岳)冰川侵蚀地貌 • 冰斗、刃脊和角峰 • 冰川谷(槽谷、U形谷) •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冰擦痕
★冰斗
冰斗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坎 (冰斗槛)所组成。冰斗三面为陡壁所围,朝 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围椅状。
性,成为冰川冰。
冰川冰
冰舌
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 区缓慢流动,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十几到几百米不等(速度 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川厚度)。
冰舌融水
冰舌:山岳冰川离开粒雪盆后的冰体部分,呈舌
状。与消融区大体相当,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一段。 表面常有冰面流水,冰裂隙,其前端常因冰雪补给 和消融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冰川的进退。
悬冰川
从冰斗中伸出较长的冰舌,前端停 滞在高悬的山坡上或支沟谷之中的 冰川称悬冰川。它的特点是规模较 小但前端的进退变化比较大,即对 当地气候变化的反映比较灵敏。
冰斗冰川
分布在雪线附近或更高围椅状 洼地(冰斗)中的冰体称冰斗冰 川,规模大的可达数平方公里, 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
山谷冰川
在有多量冰雪补给情况下,一条冰斗 冰川的冰舌或数条冰斗冰川汇合顺山 谷伸延比较远的冰川称山谷冰川。
用和液相的再冻结作用形成。
积雪
使骸晶的晶角、晶棱消失,凹处被填平,相互合并
形态变圆,最终变为粒雪。
粒雪--冰川冰过程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 闭后就变成了冰川冰。成冰作用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冷型成冰:在低温而干燥的
环境下,依赖积累雪的厚度对下
部粒雪产生强大的压力,直至足
以排出粒雪中的空气空隙趋向成 冰川冰。
悬谷2
新西兰
悬谷1
U 形谷1
U 形谷2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擦痕
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尤其在大陆冰川 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 地面,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冰川磨光面和冰擦痕: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比较 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比较发育; 如果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 壁上常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为冰 川擦痕。
冰原石山
(二)搬运作用
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
千里以外。如第四纪的斯勘的纳维亚冰盖把大量的冰碛物带到
遥远的英国、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等地。 由冰川搬运和堆积的松散 物质,叫冰碛物,也称冰 碛。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被 搬运的物质叫运动冰碛; 经冰川搬运后堆积下来的 物质叫堆积冰碛。 被冰川搬运的巨大 砾石称为漂砾。
岩石压碎,而且还挟带着这些岩块进一步挫磨冰床。
碾磨压碎作用:因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的运,使冰
床基岩受到碾压破碎,冰川的重量很大,当冰川厚度 为l00m时,冰床上每m2的静压力达到90t。冰川滑动 时,可以把岩石压碎,而且还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 松动的石块推挤带走。
冰下融水侵蚀作用: 一方面,冰下融水侵入到基岩的
庐山的漂砾 (李四光) 庐山金锭山冰川漂砾,与当地岩石毫不相同的巨砾。长轴达8米,来自庐山,搬 运距离达10公里之遥。
漂砾
被喜马拉雅山冰川搬运
角峰
A角峰;B刃脊;C冰斗湖;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冰斗、刃脊、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