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一、修辞手法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3、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借代:生动形象,突出特质5、拟人:使物具情,印象深刻如,“人面不知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夸: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7、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⑵一语双关: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比:如,“旧时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对偶: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10、设问:如,“丞相祠堂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1、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如,“时明月汉时关”。
二、表现手法1、衬托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
如,商隐《夜雨寄北》、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4、动静结合:《沁园春。
》5、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
如,“春风十里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6、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
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亦为写实。
7、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托物言志:既不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咏物。
如,汉乐府《怨歌行》。
9、象征:如,“红豆生南国”。
10、用典:⑴援引史实:如“持节云中,日遣唐?”。
⑵化用前人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11、落笔对: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着笔。
⑴把写自己与写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
如,柳永《八声甘州》。
⑵通篇纯从想象对展开艺术构思。
如,杜甫《月夜》。
12、移情别恋: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
如,皂《渡桑干》。
13、反弹琵琶: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
如,韦庄《菩萨蛮》。
14、无理而妙:在看似违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表现各种复杂的感情。
如,“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15、以少总多:用精练的文笔概括景物所共有必有的特征,触发读者的联想。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6、抑扬结合:⑴欲扬先抑,如愈《春雪》。
⑵欲抑先扬,如商隐《贾生》。
三、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开头)开门见山、先总后分、铺垫伏笔;(中间)一句一景、层层深入、自然过渡;(结尾)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1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三比反象偶代”"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
"拟人" 使物具情,印象深刻"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象征":深入浅出,创造意境,引人联想,增强效果。
"对偶":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借代":生动形象,突出特质"夸":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2、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对比衬托、白描渲染、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反语用典、语序倒置、以乐景衬哀情3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开头)开门见山、先总后分、铺垫伏笔;(中间)一句一景、层层深入、自然过渡;(结尾)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4表达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视听(嗅、触,感)结合、位结合(从上到下,从远及近)正侧结合抒情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两种式。
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式1. 分析意境类提问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面,答题时三面缺一不可。
答题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春行即景(华)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
(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效果?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法。
答题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卷第16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语言型提问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特色?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三检)观祈雨(约)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
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
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 炼字型提问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过香积寺(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处钟。
泉水咽危,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5.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提问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卷第16题)东坡(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轼贬官时所作。
东坡,是轼在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头:山多大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6. 观点不同型提问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卷第16卷题)菩萨蛮(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7 情感主旨型提问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