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艺术手法-总
表现手法
修 辞 手 法
01、比兴:渲染或导引 02、比喻:突出、化虚为实 03、比拟:形象生动 04、对偶:整齐含蓄 05、对比:鲜明突出 06、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07、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08、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09、借代:简练含蓄 10、互文:言简意赅 11、反问 设问:承启深化、强调 12、反复:强调突出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 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
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 【答案】 • ①比喻,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 生动贴切; •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 。前三句 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 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步骤二), 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步骤三) 。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 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 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 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是“主客移位”(步骤一)。 前两句细写春风中的柳条藤蔓修长柔软,并赋予其以人的 感情,一个“系”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牽衣拉裾的动作,表 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后两句更是将黄莺 人格化,就像即将分别的老朋友,一个“啼”字更似凄凄 惜别,难舍主人离去(步骤二)。这样主客移位,巧妙而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步骤三)。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 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 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 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 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 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 【答案】B E
的思乡之情(步骤三) 。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
“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
课堂练习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 要分析。(3分) 明确: (步骤一)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 点是借景抒情。 (步骤二)诗人借助对“青苔”、“虹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 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 三)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学习目标
1 2 3 4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类别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规范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关于诗歌的表达技巧
• 所谓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作者在诗歌写作 中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之时所运用的手段、 方法、修辞等表达艺术形式。它是作者在 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中将客观景物与主观 情感联系起来的桥梁、纽带,它能帮助作 者更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借助景物来表 达内心欲表达的思想感情。它包括我们常 说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 构技巧。
1 表达方式 艺 术 手 法
2 表现手法
3 修辞方法 4 结构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等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 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 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 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 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 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结构技巧
诗歌常见的技巧: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 照应等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设题方法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 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 果?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 一手法的?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 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衬托哀情的艺 术手法(步骤一) 。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 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 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 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步骤二),特别是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深切
分析技巧型 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常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 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 作用。
越中览古
课堂 练习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 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 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 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 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 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 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 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
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课堂 练习
除 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第三句采用曲写 (对写)/ 侧面虚写的写法 (步骤 一) 。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 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 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步骤 二) 。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 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步骤三) 。
例题分析1
早 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陈与义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 孤独寂寞(步骤三)。
1、比兴/用典/对比 2、衬托: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 情 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 曲写(对写):如 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写景方法: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 联想想象 4、渲染 /烘托 5、白描 /细节描写 色彩搭配 高低远近 动静明暗 虚实结合 6、象征/托物言志 点面结合 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乐景写哀 7、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 哀景写乐 含情、直抒胸臆 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10、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