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的艺术手法_1表达方式

诗歌的艺术手法_1表达方式


• (3)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 颜色,也不画背景,纯用线条勾画,不加 彩色渲染,只用墨线勾勒人或物的形象, 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重神似。用于 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 托的写作手法。
• 白描手法的特征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 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用 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的文字,抓住人物 或景物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勾画出人 物或景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用最简练 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 象。它的最大特征是纯客观地描写,不着 一句议论抒情而尽得风流。
• 陶渊明的田园诗几乎都是运用白描手法绘景状物,宋代诗 词中运用白描手法的作品也很常见。
•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zhu砍)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 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作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 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深刻主题。
• 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 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与颈联互相结合,素描淡 抹,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构成一幅优 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比,诗人着重渲染了昔日的繁华,给我们展现了 两幅美丽的图画:“尽锦衣”炫耀武功,“宫女 如花”恣情享乐。表明越王已把昔日的苦难屈辱 忘得 一干二净,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一 句充满讽刺,也深含对历史的思考。
练习
• 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 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 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 —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 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 尾跳鱼拔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 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所 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 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 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 静的美景。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 渲染、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无需赘言,我们主 要说说后面几种:
•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 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 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 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练习
《越中览古》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析: “只今”一句同前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
虚实结合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 实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 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 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 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习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虚实结合
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 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 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 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 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 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 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 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 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抒情)
转换 记叙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角度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当时被安使之乱的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 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
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
请赏析诗中虚实结合手法。
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 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 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 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不借助任何物, 直接抒发情感。特点是诗歌中有明显地表露作者 情感、志趣的字句,作者的情感表达直接,读者 能直观地感受到。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 白);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4、李白的《静夜思》亦是采用直抒心绪的写法, 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
• 《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 常啼杜鹃。”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反衬。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 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 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①你读出了什么呢? ②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 词的看法。
• 衬托的特点是,诗人描写的两种或几种事物,有 一为“主”,余者为“宾”,“宾”为“主”而 存在,为“主”服务,“宾”主要起陪衬烘托作
用。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主要有两种:正 衬、反衬
• 一是正衬。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来陪衬烘托, 以达到渲染的目的。如以美衬美,以乐景衬乐情,以 哀景衬哀情等,都是正衬。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 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 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 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 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 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 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 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 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 成。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 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 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 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古典诗词鉴赏
表达方式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记叙 议论 描写 抒情
判断下列诗句的表达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记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描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议论)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 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 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写潭 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诗人的情谊更有多深呢?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 深厚感情。
• 二是反衬。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比如以丑 衬美,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 都是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声寂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音”等。
•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 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
• 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 引的神态。
(1)间接描写 即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用一事物 暗示另一事物。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参考答案
• ①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 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 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 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 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 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 处境越凄凉。
对比
• 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 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与衬托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是并列的,不存在主宾关系。运用对 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 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能够突出诗人的思想,强化诗人的感情,增强作品的 说服力、感染力。诗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一般表现 为诗人刻意描绘两种景象,从而形成两种景象的对比。 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或隐或显体现于两种景象的对比之 中,这是我们在阅读运用对比手法的诗词作品时,需 要用心揣摩的地方。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 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 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 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相关主题